對腸病毒疫情的個人淺見             

  臺灣大學醫學院  錢宗良 (June, 1998)

 

在腸病毒(Enteroviruses)肆虐的今日,我們對腸病毒的解到底有多少?而腸病毒的防治方法為如何?這些問題相信是大多數關心此情發展的人,心中少不了的疑惑。

基本上,腸病毒在病毒學分類上是一個很大的屬(Genus),它包含了許多種不同的病毒,其中包括近日常提及的多種克沙病毒(Coxsackieviruses)及至少五種限於人類的腸病毒,而這五種腸病毒在分類型態上被列為68型至72型。其中72型現已被歸類成另一病毒屬,而這第72型病毒即是著名的A型肝炎病毒。除了人類的腸病毒外,以其他動物為寄主的腸病毒至少仍有34種。

    針對情報導,目前台灣流行的是71型腸病毒,而部份感染的患者有如同感染克沙病毒的症狀,即是手口足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在文獻上記載非常清楚,受腸病毒71型感染的患者最常有的併發症狀包括腦膜炎(Meningitis)及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諸如腦炎(Encephalitis)以及類似流行性脊髓灰質炎狀的癱瘓,甚而導致死亡。

而今在無特效藥的情形下,如何抵抗這波病毒傳染擴散的方法?基本上,先從腸病毒的特性談起,此類病毒均為核糖核酸病毒(RNA viruses),不適合在強酸(pH<4.0)強鹼(pH>9.0)的情況下生存,而在高溫情況下,病毒也很容易被殺死。然而,即使在超低溫情況,病毒仍可存活下去。因此,在炎炎夏日的今日,為預防被病毒感染,熱食及少接觸冷飲等,是防止幼兒遭受感染該特別注意的事項之。餐具經高溫處理或紫外光照射,亦可減少感染機率。

在社會上相信偏方的風氣仍盛的情況下,在此鄭重呼籲,就對抗腸病毒而言,至今並沒有絕對有效的藥品,除了強化自身免疫系統外,改善個人的衛生及飲食習慣也是非常重要。以科學實驗的結果顯示,以細胞生物病理觀點而言,仍有兩類藥物可抑制腸病毒繁殖,它們分別是2-a-HydroxybenzylbenzimidazoleHBB)及Guanidine。而這兩種藥物的加成作用,在動物實驗上,可使初生鼠對抗致命的腸病毒感染。然而在臨床的運用上,則仍有待進一步探討藥物之副作用及適切性。因此,大抵而言,除了有特效的疫苗外,並無任何偏方可以治療或預防腸病毒的感染。

以流行病學史觀點來看,腸病毒71型的爆發在歐美日均發生過,在1973年日本曾有3200以上的病例,而其顯著的病症,仍是手口足病及腦膜炎。在1975年保加利亞的嚴重疫情中,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症最為顯著,也因此導致死亡率的提升。而在1978年匈牙利也跟著爆發嚴重情,患者與在保加利亞的患者病相同。然而,從19781990年,此型腸病毒嚴重疫情都不曾再出現於保加利亞。因此,就台灣目前情發展,生產腸病毒疫苗的可行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長遠考量此病情在全球的爆發情況,呈現週期性或區域性的情,在投入大量資金生產疫苗後的市場在那兒?將成為生產疫苗的生物技術公司所需深入研究的。

綜合以上的觀點,針對台灣目前腸病毒疫情的發展,在此建議衛生署能對疫情的掌控及全民衛生保健教育的推廣,再加把勁。而對於流行疾病的病理研究與學者間的協調溝通更需務實地支持與參與。期盼天下的父母能在良好的衛生環境下,不必再為幼兒的健康擔憂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