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論與傳播研究
94學年度第一學期
授課教師:台大新聞研究所 張錦華老師 授課地點:新聞館401
學分數: 三學分 上課時間:星期三9:10-12:00
聯絡電話:33663121(0910246245) 助理:蔡蕙如0911273366
Email: cchwa@ntu.edu.tw Office hours: 3:00-5:00 Tues. & Weds.
弱勢與強勢族群的劃界論述是社會運作的基本機制之一,也是我們自我認同形塑過程中的軌跡。多元文化論涵蓋了族群、性別、階層等權力運作的議題,藉由學術研究與解構批判能鬆動自我認識中僵化的權力結構/意識形態,也是學院化的社會運動實踐;一方面打破既有強勢族群的知識政權,另一方面則是展開另一種個人生命的倫理探索、與認同實踐的可能。
本課程同時強調理論與案例,課程內容有相當分量的理論探討,也有相當分量的案例研究。理論方面主要是討論多元文化論的內涵、與其他理論的關連,如自由主義、後殖民主義、批判理論、文化研究、(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等。案例閱讀則是希望大家親身了解弱勢族群,他/她們的文化價值、受害經驗、與增權策略。同時,基於理論和案例的討論,我們最後會以傳播研究來總結。所以這是一門探討個人與社會關聯(尤其是反映在傳播行為上)的課程,更是一門自我反省與建構的課程。
必須說明的是,本課程是進階的理論課程,同學需有部份相關的理論背景:如女性主義、批判理論、文化研究、自由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這不是要求大家要熟悉這些理論、而是要有一些基本興趣和認知。如果背景十分不足怎麼辦?那?!@︿︿,天無絕人之路、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補拙,對吧?
1. 教材講授,實例討論.本課程教材精簡,但希望仔細閱讀,思考,與討論。
2. 此外,本課程在理論部份請具有相關重要研究的老師來演講,並請原住民朋友現身說法。
3. 本課程強調實踐,因此,請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處境和關懷點,找一個弱勢族群全學期追踪研究,如原住民的某一族、客家、外省老兵、外籍婦女...等,介紹其處境和文化,讓大家了解。同時,收集媒體呈現形式,分析其如可被扭曲誤導。
1. 課程口頭報告(需準備書面大綱)佔10%
2. 教材閱讀摘要30%(請依據書目規定,缺交一次扣兩分)
3. 期末專題報告一篇 50%
4. 課程出席、參與及討論 10% (請務必互相尊重。不能出席者,請務必告知。同時,上課請不要遲到。否則,除了會影響分數之外,也會影響大家的「認同」.)
1. 主題:理論或案例討論均可.(請於一個月前交書面大綱)
2. 規模:以可發表之型式為目標,約為五千字以上,一萬字以內.參照學術論文發表格式.
3. 格式:原則上建議採取案例討論,請依序說明研究背景(問題意識)、文獻評述、案例分析、討論與結論等,請注意註解之格式(建議參考中華傳播學會論文格式,見中華傳播學會網站。)
1. 自我介紹,對本課程的期待,本課程之初步構想討論及修正
2. 認識自我、認識弱勢族群:自我認同如何受到「他者」(注意權力與歷史)的形塑或影響.
u 分享:『我』的家族經驗故事,以及如何被其他族群不當的「刻板形象」化?
1.王甫昌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本書是入門介紹,文字淺白。建議看完全書,至少應看第一章至第四章。
2.李美枝、李怡青2003)。〈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層次到人的層次〉,《本土心理學研究-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20:3-38。(本篇論文說明族群認同的建構,以建構論為基礎.頗有幫助。
1.王甫昌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第五章至第六章
l 李明典的「二二八紀錄」以及湯湘竹導演的「山有多高」。這兩部紀錄片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台灣在政治上對立的本外省兩大族群的深沉創痛
l 對角線作業:家族歷史和多元記憶:訪問一個與你個人族群不同的家族及其歷史經驗(1000字報告,以及課堂報告)
1.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223-274。
u 討論:多元文化論在台灣的意義及優缺點
u 對角線作業(續)
1. 宋國誠 ,, 2003. 《 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台北市, 擎松圖書。Pp.1-148 , pp. 282-439.
u 演講: 認識伊斯蘭與解構「恐怖主義」──
1.Taylor, Charles,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p. 3-46.(also in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p. 75-106.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註:「承認的政治」in 陳清橋編,1997, 《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翻譯差,請勿讀)
2. 摩根(李永平譯,1999),《曠野的聲音》。台北:智庫。
u 討論:“我們”的“文明社會”在“他們”眼中有什麼問題? (1000字以內:如何區隔他族/我族,文明社會的共識/霸權為何?知識/權力如何界定?有什麼意識形態?)分享讓你印象最深刻觀點–至少二則.
1. 林火旺, 1998. “公民身份: 認同與差異. “, 多元主義,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Pp. 379-409. (主要討論Young & Taylor, Kymlicka 的質疑)
u 演講: 澳洲多元文化政策:從公民權益到傳播政策 (王菲菲博士)
l 1.Young, I. M. (1990)。Five faces of oppression.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Pp. 39-65.
l 2.夏曉娟 (2002)。《流離尋岸》,第五章:真實的社會建構-大眾媒體的建構。Pp.121-156。
l 討論:以外籍新娘為例,討論其所受的壓迫,注意五種類型的層次。
l 外籍配偶報導案例(蟯蟲、新台灣之子健康)
l 公視:移民三部曲影片
1.Kincheloe, J. L. & S. R. Streinberg. “Introduction: What is Multiculturalism,” in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2. 張錦華(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4。
3. 案例:林文玲(2001)。〈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 197-234。
馬躍.比吼拍攝《親愛的米酒 妳被我打敗了》,(1998,24 分鐘)
l .討論:放映《吳鳳》的故事(討論認同建構)
參考:
u 夏曉鵑(2005年6月)。〈失神的酒─初探酒與原住民社會的資本主義化過程〉,發表於「傳播與社群發展」學術研討會,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與傳播研究所主辦。
1.Okin, Susan Moller, 1999. Is Multiculturalism Bad for Women? Pp. 7-24.
2.回應:Kymlicka, Will. 1999, “Liberal complacencies”, pp. 31-4.
Honig, Bonnie, “My culture made me do it”. Pp. 35-40
案例:泰雅族的父權歧視
u 黃淑玲(2000)。變調的"Ngasal":婚姻、家庭、性行業與四個泰雅聚落婦女1960-1998。《台灣社會學研究》4:97-144。
1.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新聞學研究》,no. 58, pp. 85-111。.
2. 陳碧雪(2004)。《社會新聞中的女性再現:檳榔西施形象的論述分析》,未發表論文。第三章:研究方法與第六章:結論。
l 討論:評論兩份論述分析的優缺點,如何做研究分析.(請比較前面教材:夏曉娟 《流離尋岸》,第五章)。
1.批判的成人對話教育家:弗雷勒. Pp. 192-239
2. 游美惠 (2003)。〈多元文化觀點與女性主義教育學:女性主義教師的教學實踐〉。
參考:
hooks.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Chap. 1: Introduction: teaching to transgress. Pp. 1-12. New York : Routledge.
l 討論:請設計一個小單元,在班上做一個多元文化的教學實踐活動。
1.施正峰,2004。〈語言與認同政治-族群認同以及國家認同的考量〉,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論文集,pp. 9-15
2. 張錦華,1997, 第三篇:多元文化論與廣播政策研究,pp. 127-183
u 原住民教育法,第二十六條:
政府為原住民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發展之需要,應於公共電視、教育廣播電台、無線電台、及有線電台之公益頻道中設置專屬時段及頻道,並於電腦網路中設置專屬網站,並得視實際需要,設置其他文教傳播媒體事業。
請提供簡要的演講主題和閱讀材料.
歡迎您帶影片來放映,討論。
參考::
1.張錦華,1998,〈從公共領域與多元文化論的觀點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轉折:以傳播研究為例〉,黃瑞祺主編,馬學新論,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1. Berger, A. A. 1995. Cultural Criticism: A Primer of Key Concept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 Dines, Gail, & Jean M. Humez. 1995.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Sage.
3. Goldberg, David, Theo. 1994.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UK: Blackwell.
4. Gordon, A. F. & C. Newfield. 1996. Mapping Multiculturalism.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5. hooks, bell.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New York: Routledge.
6. Kincheloe, J. L. & S. R. Streinberg.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CM】
7. Okin, Susan Moller, 1999. Is Multiculturalism Bad for Wome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7-24.
8. Van Dijk, Teun, 1987. Communicating Racism. Sage.
9. Said, E.1978.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7。
10. Willett, Cynthia, ed. 1998. Theorizing Multiculturalism: a guide to the current debat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Wilson II,1995. Clint C & Felix Gutierrez. Race,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 From mass to class communication 2nd ed. Sage.
12. 張錦華,1997. 《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正中。
13. 孔文吉(尤稀.達袞),2000, 《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 .台北:前衛出版社.
14. 王嵩音,1998. 《台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台北:時英出版社
15. 黃宣範, 1993,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 文鶴.
16. 台大新聞論壇, 1998. 第五期: 《原住民傳播權益與新聞報導》 (1996 台大新聞所舉辦之「原住民傳播權益與新聞報導」研討會論文)
17.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18. Bernstein, Matthew, & Gaylyn Studlar, eds. 1997. “A Whole New (Disney) World Order: Aladdin, Atomic Power, and the Muslim Middle East.”, in Visions of The East: Orientalism in Film.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84-204.
19. 教育:James, A. B. 1994. 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
20. 教育: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學苑。
1. Marlo Morgan, 《曠野的聲音》, 李永平譯, (一連三十一週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已譯為二十六國語言) 智庫, 1994
2. 陳佩周, 1999. 《變臉中的「印地安」人—美國原住民文化探索》. 麥田.
3. 鄧相揚,1998, 《霧重雲深-一個泰家庭故事》,玉山社.
4. 鄧相揚,1998,《霧社事件》,玉山社
5. 拓拔斯.瑪馬匹瑪,即田雅各,《最後的獵人》(為原住民文化語言之創作)
u 歡迎大家提供好看的書,值得反省深思的書,以及理性思辯的相關書籍
1. 林樂群:原住民報導得獎作品
2. 萬仁導演:《超級公民》–非常感人,
3. 吳佩慈 無法無天 OUTCAST
4. <蝴蝶君>(電影,尊龍)
5. 獵風行動(電影:美國荷比族語言與二次大戰之密碼)
6. 紫色姐妹花(美國黑人女性的處境)
7. 李明典的「二二八紀錄」
8. 湯湘竹導演的「山有多高」。以上這兩部紀錄片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台灣在政治上對立的本外省兩大族群的深沉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