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進度表 | ||
週次 | 主題 | 內容 |
1 | 準備週 | 1. 自我介紹,對本課程的期待,本課程之初步構想及修正 |
2 | 文化人類學與多元文化:張惠晶老師演講 |
|
3 | 多元文化論的台灣脈胳 |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223-274。 |
4 | 多元文化的國際脈胳 | 1.Multiculturalism: A Policy Response to Diversity. UNESCO,
1995..pp. 1-20. Available online: WWW.unesco.org/most/sydpaper.htm 2.討論【曠野的聲音】:價值觀的自省10/23 思考作業:“我們”的“文明社會”在“他們”眼中有什麼問題? (1000字以內) 如何區隔他族/我族,文明社會的共識/霸權為何?知識/權力如何界定?有什麼意識形態? |
5 | 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論(調時間:林火旺教授演講) | 林火旺, 1998. “公民身份: 認同與差異. “, 多元主義,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Pp. 379-409. (主要討論Young
& Taylor, Kymlicka 的質疑) 參考:紀駿傑,(2001)。〈邁向多元的權利與平等觀:社群權、自由權與代間正義〉,《台大社會學刊》,29:185-212 討論: 自由主義對多元文化論的挑戰:族群內的個人自主自由如何保障?有無跨族群的共同價值觀(如容忍,個人選擇自由...) |
6 | 肯認的政治—Taylor(討論自我認同的建構) | 1. Taylor, Charles,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p. 3-46.(also
in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p. 75-106.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註:「承認的政治」in 陳清橋編,1997, 《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翻譯差,請勿讀) |
7 | Said後殖民主義討論 | 1.Said, E.1978. ”Introduction” pp.1-28 in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中譯:「緒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pp. 1-39 2. Said, E.2002. 閰紀宇譯,遮蔽的伊斯蘭, 土緒。 補充:Foucault: 知識/論述 Gramsci: 市民社會/政治社會,共識/霸權 Althusser: 意識形態與召喚 |
8 | Young批判理論與多元文化論 | 1.Young, I. M. (1990)。Five faces of oppression.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Pp. 39-65. 2.張錦華,1998,〈從公共領域與多元文化論的觀點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轉折:以傳播研究為例〉,黃瑞祺主編,馬學新論,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9 |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五類型 | 1.Kincheloe, J. L. & S. R. Streinberg. “Introduction:
What is Multiculturalism,” in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2. 張錦華(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4。(贈送抽印本) 參考: Goldberg, T. “Introduction: Multicultural Condition,” in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pp. 1-44. Chap. 3: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pp. 107-114. |
10 | 多元文化論和女性主義 | Okin, Susan Moller, 1999. Is Multiculturalism Bad for Women?
Pp. 7-24. 回應:Kymlicka, Will. 1999, “Liberal complacencies”, pp. 31-4. Honig, Bonnie, “My culture made me do it”. Pp. 35-40 電影欣賞:紫色姐妹花 或其他 討論:為了尊重少數族文化,我們也必須容忍他們的婦女歧視嗎?法國可以要求回教婦女拿掉面紗嗎? |
11 | 多元文化論:意識覺醒之教育 | 1.批判的成人對話教育家:弗雷勒. Pp. 192-239 2..hooks.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Chap. 1: Introduction: teaching to transgress. Pp. 1-12. New York : Routledge. 參考: 1.Kincheloe, J. L. & S. R. Streinberg.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rethinking educational purpose” chap. 2.pp. 27-57 Chap.9“The curriculum of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historicizing, analyzing, and affirming ” in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
12 | 多元文化論與教育政策 | 1. 林火旺, 2002 〈少數族群可否拒絕政府的教育-自由社會公民教育的意義與限制〉 2. 鍚安山/原住民教育議題討論 |
13 | 原住民與媒體 原住民演講 | 1. 孔文吉,2000, 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67-112 2.張錦華,1997.”多文化主義與廣播政策研究”,第七章 & 第八卓。Pp.127-183, 《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正中。 參考: 王嵩音,1998. 【台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第二部.Pp.165-194. |
14 | 多元文化論與傳播政策 | 1. 張錦華,1997, 第三篇:多元文化論與廣播政策研究 2. 閱讀討論陳佩周:變臉中的印地安人,尋繹原住民政策的歷史變遷,及思考未來的政策意涵 原住民教育法,第二十六條: 政府為原住民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發展之需要,應於公共電視、教育廣播電台、無線電台、及有線電台之公益頻道中設置專屬時段及頻道,並於電腦網路中設置專屬網站,並得視實際需要,設置其他文教傳播媒體事業。 |
15.16 | 學期報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