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批判理論 |
|
課程目的
當代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的發展拓深了大眾傳播研究分析與現象批判的觀點與層次。本課程目的是一方面以專人介紹的方式,探討思想體系的變遷與時代脈胳;同時,也反思如何解析本土的新聞傳播現象。但是,由於課程時間有限,僅能選擇與新聞傳播研究較相關的論點為主;因此,教材是以闡述這些學者與新聞傳播研究之間的關係為主的讀物.同時,本課程是概論性質的課程,涵蓋的學者較多,因此無法對個別學者作完整的深入討論。
主要討論的學者包括Adorno 的文化工業理論、Gramsci 的文化霸權與有機知識分子理論(後馬克斯主義)、Althusser
的泛層決定和意識形態理論(後結構主義)、Hall 的製碼和解碼理論(文化研究觀點),Foucault 的權力/知識和論述、與主體研究(後現代主義)、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觀點和電視批判、以及Habermas
的溝通理性和公共領域理論等。以及John Rawls 的Deliberate Democracy 和Jay Rosen 的Public journalism觀點等。
由於批判理論及文化研究領域近十年來受到越來越顯著的重視,因此,投入的學者與深耕的範圍也愈發廣闊,本課程內容具有高度的選擇性,但修課同學亦可在開學時共同討論主題的選擇。
就實際的目的而言,本課程是培養進階的新聞傳播研究,以發展為論文研究之基本課程.因此,本課程除講授與討論外,十分重視案例的應用與分析.如果以典範的概念來看的話,也就是希望發展傳播批判典範的分析模式與案例,使理論觀點能應用於詮釋經驗世界,而經驗世界的現象也能作為豐富理論或修正理論的脈胳。簡言之,本課課目的為:
1. 介紹基本之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主要學者及觀點 (但以應用於新聞傳播現象分析為主)
2. 觀察、分析、批評本土新聞傳播現象
3. 培養具反思與批判意識的研究學者
|
|
課程要求
1. 出席上課、並參與討論 10% 本課程強調尊重與自主,上課請勿遲到,有事未到請務必告知。教學評量以個人進步的軌跡為主.學期末,除老師評分之外,也請同學之間互相評分。
2. 每週教材之閱讀作業:包括問題意識及閱讀心得 30% (問題意識另外說明)凡少交一次,扣三分。
3.至少一次口頭報告:20%
應評述該單元相關研究文獻及網站資料介紹,並做成口頭報告及書面報告(口頭報告應準備書面大綱細目分發,報告完一星期內應繳交書面告)。報告同學應做文獻資料記錄,記錄主要文獻之問題意識及研究結果(以二至三項為原則),並加以評介.
4. 期末報告一篇(可以從文獻整理或案例分析發展成具備符合發表形式的報告,以5000字至10000字為原則,應於學期結束後三星期之內交出).40%
5. 其他: 旁聽同學應儘量準備教材閱讀作業。
|
|
參考書目
1.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2.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楊智.(文化手邊策系列)
3.Hirschman, Albert O. 吳介民譯,(2002) 反動的修辭,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4.舒嘉興,2001 ,新聞?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
5.高宣陽,1999, 後現代論,五南.
6. 高宣陽,1998, 當代社會理論.五南.
7. 黃瑞祺, 1996, 批判社會學., 三民.
8. 洪鎌德,1998, 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揚智。
9. 蔡源煌. 1991., 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 雅典.
10. 林芳玫, 1996, 女性與媒體再現, 巨流, 1996.
11. 陳光興等譯,1992,, 文化、社會、與媒體. 譯序.遠流, pp.
12. 張錦華,(2001)《女為悅己者「瘦」?瘦身廣告風潮、大眾媒介效果與閱聽人詮釋》,正中.
13. Steveb Best & Douglas Kellner, 1991,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Guilford Press.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譯.巨流。
14. Kellner, Douglas, 1995, Media Culture. N.Y.New York: Routledge.
15. Stevenson, Nick. 1995.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16. Curran, James, David Morley, and Valerie Walkerdine. 1996. Cultural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s. N.Y. New York: Arnold..
17. Grossberg, Lawrence, Cary Nelson, and Paula Treichler. 1992. Cultural
Studies. Chap. 10: John Fiske,
18. Storey, John.1996. Ed.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N. Y. New York: Arnold.
19. 相關研碩士論文等。 |
|
課程進度表 |
週次 |
主題 |
內容 |
1 |
準備週(9/17) |
1. 互相認識、上課主題確定、報告主題確定、
2. 知識的興趣與典範 (J.Habermas) 教材:
黃瑞祺,第一章,社會學三大傳統.Pp. 3-45.
劉駿州,1994,<實証、批判、詮釋──三大方法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48:153-167.(本文寫作清晰簡潔) |
2 |
法蘭克福學派、Adorno、與文化工業 (9/24) |
教材:
黃瑞祺: 批判社會學,第五章: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Pp. 105-122.(介紹簡明清楚)
Theodore W. Adorno. 文化工業再探.李紀舍譯.中外文學,25:2: 146-153.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楊智.(文化手邊策系列,全書均值得參考)第四章,pp. 71-102
案例:
當代157期,法蘭克福學派判理論與霍克海默專輯 2000/9/1
思考問題:
1. 請以文化工業批判的理論觀點,討論新聞媒體問題及其優缺點。
2. 【公視】是不是文化工業? |
3 |
Antonio Gramsci文化爭霸理論(ideology分析)(10/1) |
1.Antonio Gramsci, 1977. Notes on Journalism. Telos, sum.,
pp. 139-151.
2.洪鎌德, 黃德怡: 葛蘭西國家觀的析評. 中山社會科學學報. 84. (是較完整的評析.)
媒體分析理論與案例
教材:
張錦華. 傳播批判理論, 第三章. 文化爭霸理論
薛承雄: 解讀台灣的電視霸權結構. 台大社研所. 民76.
參考資料:
陳巨擘: 葛蘭西論「南方問題」與知識分子. 島嶼邊緣, 第一期, pp. 5-18. 1991.
其他碩士論文等碩士論文:
林宇玲: 由霸權理論觀點解讀報紙對選舉的報導 -- 以78 年台北縣長選舉為例. 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民80.
蔡其達: 葛蘭西文化霸權概念之研討. 輔大歷史系碩士論文. 1989.
思考問題:
1. 意識形態為什麼是抗爭領域?
2. 請用文化爭霸觀點討論”零售聰明、販賣瘋狂”一文。
|
4 |
Hirschman反動的修辭 (10/8) |
Hirschman, Albert, O. 吳介民譯。2002。反動的修辭。台北:新新聞。
思考問題及作業:
請以最近的相關新聞案例,說明不同陣營的修辭與爭霸策略 |
5 |
Louis Althusser: 泛層決定、意識形態、主體召喚(10/15) |
1.Althusser , Louis. (1971). “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 in《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 New Left
Books .
2.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 第四章.
案例參考:
其他參考資料:
許津橋,1987,“路易.阿圖舍:問題與線索”,中國論壇,no. 274。
思考問題:
1. 新台灣人,台灣之子,等等,這些名詞在召喚什麼?
|
6 |
Stuart Hall構連理論,後殖民主義(10/22) |
後殖民主義背景
1.陳光興, 1997/10/1. 霍爾: 另一種學術知識分子的典範.當代,no. 122. pp. 20-49. 3.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 (Eds.) 1996.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九零年代的Hall 的觀點)
構連與傳播研究
1.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第五章.“賀爾:文化研究”.
2.Stuart Hall,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Culture, Media, Language.pp.
128-138. (本篇文章不長,但清楚闡釋文化研究的基本觀念,值得細讀)
案例參考:
王寓中,1993.Hall的主控意識形態理論與電視媒介分析:以犯罪新聞報導為例.政大碩士論文.Pp. 61-88, 150-157。
參考讀物:
1.Curran, James, David Morley, and Valerie Walkerdine. 1996. Cultural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s. N.Y. New York: Arnold. Chap. 1. “Signification,
Representation, Ideology: Althusser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 Debates.
Stuart Hall. Pp. 11-34.
(本篇文章討論意識形態,後結構主義之間的關係,觀點頗多,涵蓋較廣,難度較高,是Hall 的重要文章。
2. “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 Stuart Hall, pp. 14-30. (此篇文章介紹文化研究域內的兩種理論傾向,亦即結構主義與文化經驗式的觀點,亦十分重要)
思考問題:
1.請找一個例子,說明encoding 和decoding 的差異,及其原因?
|
7 |
Foucault:權力/知識與論述分析 (10/29) |
教材:
1. Foucault, Michel.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Part 4, Chap. 1&2,
Objective & Method. Pp. 81-102.
2. 姚人多,2000/2/1,“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當代,pp. 108-133
3.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 第六章.
案例:
周月英, 第五章,蕩婦的祈禱,女人的媒體.Pp. 79-148. (節自 1991, 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 – 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 政大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參考教材:
1. 毛榮富, 民81,“勾勒權力/知識之系譜的雕手——傅柯”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p. 158-187, 台北: 正中。
2.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 1991,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Guilford Press.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譯.第二章:傅柯與現代性批判.Pp. 55-100.
思考問題:
1.Knowledge/power 流弊為何?台灣社會的口水戰是否為knowledge/power?
|
8 |
期中報告:新聞文本解讀與批判作業報告(11/ 5&11/12) |
|
9 |
10 |
Habermas 溝通理論和公共領域(11/19) |
1.張錦華, 民83, 傳播批判理論, 第七章: 哈伯瑪斯: 公共領域與溝通理性概念. pp. 197-228.
2.楊意菁,2003. “公眾、公共領域與溝通?剖析談話性節目再現的民意意涵。”,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優秀論文。
案例:
1. 方念萱/ 蘇彥豪,1998. “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新聞學研究,56: 183-218.
參考讀物:
黃瑞祺,1996, 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第十章, 溝通和批判,和第十一章:溝通與民主.Pp. 221-29
思考問題:
何種網路傳播較能體現公共領域的特質? |
11 |
John Rawls 與deliberate democracy(11/26) |
Rawls, John. 1995. “The domain of the political and overlapping
consensus. In Davis Copp, Jean Hampton, and John E. Roemer (eds.) The idea
of Democra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45-69.
林火旺:公共理性的角色及其限制 |
12 |
Jay Rosen思辯民主與公共新聞學(12/3)) |
1. Dzur, Albert W. 2002. “Public Journalism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y, Vol. 34,
2. Rosen, Jay, 1997, “Public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available on www.
參考:
Merritt, Davis, Public Life: Why Telling the News Is Not Enoug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8.
Maier, Scott,& Deborah Potter, “Public Journalism Through the Lens:
How Television Covered Campaign ’96.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 45, 2001. |
13 |
Bourdieu 場域理論與電視批評(12/10) |
教材:
1. Bourdieu, Pierre, “Chap. 1: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Space”,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pp. 1-14.
2. 舒嘉興,2001 ,新聞?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
參考教材:
1。當代, 2001/8/1, 168期 生活風格專輯.
2. 張錦華,2001,〈從Bourdieu 的文化社會學看閱聽人質性研究〉,傳播文化,第九期.
思考問題:
1.Bourdieu 的電視新聞批判有何特點?不同於其他學者?
|
14 |
Beck風險社會與SARS 報導(12/17) |
|
15 |
Baudrillard擬像(12/24) |
教材:
1. 黃宏昭,1997. 符號、擬仿、內爆.第二章:布希亞的論述脈胳.Pp. 2-1~44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均值得參考.
2.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 朱元鴻等譯.1991.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第四章: 邁向後現代性的布希亞.台北:巨流.Pp.
141-184.
參考讀物:
1.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女書店.第六章: A 片與偷拍:再現論與擬象論的色情研究. PP. 151-192
2.簡妙如(1998):將布希亞佔為己用──擬象論的解讀與媒體分析的再延伸. 哲學雜誌,24,1998/5. Pp. 30-53
3. Kellner, Douglas, 1989. Jean Baudrillard-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Stand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t 3: Media, Simul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Social. Pp. 60-92.
4. Stevenson, Nick. 1995.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Chap. 5: Baudrillard’s
Blizzards. Pp. 144-177
|
16.17 |
期末大綱報告(12/31&1/7) |
|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