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導論─傳播觀點

肆.傳播學門:選擇、自主、與反省──從流行文化談起

一.前言: 選擇-反省與自主

 
 
1. 選擇必須依據充分的資訊,自主的判斷.
 
  2. 自主性所受到的限制為何?
 .高壓(政治經濟等高壓暴力)強制:如中共不准修煉法輪功,否則要關押洗腦酷刑,個人信仰自由
  被剝奪。
 .有限的選擇:如三台時期,只有台視、華視、中視可選。
 .內化的觀念信仰:如只有「科學」才是客觀理性,宗教信仰都是「迷信」; 「男主外女主內」的
  父權意識形態,限制男/女性的選擇等等.
 .大眾媒體的效應:造成大量曝光效果,形成優勢民意,或社會流行.個人向優勢社會權力(意見、
  價值)靠攏(『西瓜偎大邊』,追求流行,偶像效果),個人自主性何在?

二.如何解釋傳播行為的自主和選擇?

 1.功能主義:
  I. 個人是自主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而選擇,使用,並獲得滿足.例如:個人依據興趣選擇   科系,選擇是否去美容瘦身,選擇工作生涯..
  II. 媒體具有自主的功能:監督、解釋、教育、娛樂等.

 2.批判理論:
  I. 社會上的統治權力會透過各種資源 (包括媒體、教育等等)來維護自我利益),媒體是一種文   化工業,以維護現有統治及資本階級利益為主.
  II. 所以,媒體是直接或間接受制於優勢權力結構,僅有相對自主性.因此,媒體所提供的訊息內容
    ,是被社會優勢權力(優勢的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社會權力等)所定義,如執政者合法性(從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到「台灣優先」、「本土認同」)、;漢族中心主義、科學主義(教育
   體制)、資本主義消費價值(所有的廣告隱含意)、或父權觀點(社會共識)等.
  III. 閱聽人會受到媒體的影響,難以有自主性,或僅有相對自主性.
  因此,首先要解構權力的壓制,才能找到自主的空間.如:執政者為了維繫政權合法性、科學是
    有限的,所以可以選擇接觸信仰;父權貶抑女性/男性,所以重新檢討修正父權僵化之價值、肯
    認個人自主負責之特質;資本主義鼓吹消費,所以應內省自己的需求,建構自身的價值選擇.

 3. 文化研究分析取向:
  如何以符號(或語言、論述)來分析傳播的意涵

四.案例分析:

你要選擇台視華視公共化嗎?
 1. 有無充分資訊?(什麼是公共化?)

 2. 贊成與反對公共化的理由:
  I.從功能主義“需求”角度看
  .公共電視台一台就夠了嗎?沒人看嗎?太花錢嗎?
  II.從批判角度看
   a. 公共化會不會被優勢權力宰制?綠化嗎?政府化嗎?極權化嗎?
   b. 追求公共化的最終目的為何?免於政商控制、服務民主政治,建立公共領域和公民文化

書目:

McQuail, Denis,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Uses and gratification rediscovered, pp. 387-392; Social control and consciousness formation, pp. 46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