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導論─傳播觀點 |
壹.大眾傳播學門基本觀點介紹 一.大眾傳播的重要性:分佈與消費 1. 休閒視聽活動 2. 媒體分佈:廣播電視/出版 3. 各類媒體使用頻率 4. 廣告量-收視率-媒體產業 二.大眾傳播為什麼很重要? 1 . 舉例:歷屆總統對媒體的期許──與媒體的回應 2. 舉例:青少年犯罪與媒體 3. 對統治權力者和挑戰者而言:社會秩序的維繫和改變 4. 對個人的重要功能:認識社會,自我認同 5. 對行政者與商人:操縱民意,說服大眾 6. 對追求自由社會正義的理想者:多元論壇(媒體所有權和經營僱用等要多元)、言論自由(自由表達、 批評和接近媒體權)、資訊品質和品味(專業水準、事實、公平、充分、深度、平衡等)、法治與人權 維護 (避免媒體審判、維護隱私、協助弱勢、揭露特權...) 7. 其他?如家長、教師、 三.主要研究觀點 1. 功能主義觀點 I . 提供資訊、解釋、教育、娛樂,商業 II. 對社會“正功能”:整合、秩序控制、動員、危機管理、延續文化價值 III. 媒體應如何發揮正功能?媒體專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2. 批判理論觀點 I. 源於馬克斯主義/符號學/心理分析 II.批判統治者(政治、經濟、族群、性別、階級等優勢者)維繫自己利益,漠視或犧牲被統治者( 弱勢,少數)的利益 III.分析層面:政治經濟制度、語言文化、媒體傳播等 IV.研究目的:傳播應追求真正的自由、平等、維護弱勢權益、與個人自主性 3. 文化研究觀點──符號學分析 I. 文化研究觀點強調:大眾傳播不是反映事實,而是建構文化意義,召喚個人 客觀真實 【媒體所呈現的符號真實】 主觀真實 II. 符號學是探討人們如何透過符號了解意義 媒體『符號真實』的建構策略:選擇符號、附加意義 符號的傳播:符號具 + 符號義 符號義的來源:個人經驗,專業理念、媒體及社會制度、文化共識/迷思/刻板形象/意識形態 III. 研究目的:了解大眾傳播如何建構符號意義,塑造文化共識,個人角色認同與價值觀,藉此解構 迷思與統治權力。 四.結論:我們應如何面對媒體? 1. 認識媒體:了解媒體的產製邏輯,訊息和意義的建構、對個人社會的影響 2. 善用媒體:選擇適當的內容,發揮媒體正面的服務功能 3. 監督媒體:質疑訊息服務誰的利益?批評不好的內容,表達媒體公民的意見 4. 改革媒體:發揮監督的功能,制衡媒體,改善媒體表現 案例:總統對媒體的期望,媒介暴力色情的不良影響剪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