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主題 | 閱讀教材 | 參考材料 | 思考問題 |
02/21 |
導論 1. 互相認識、上課 主題確定、報告主題確定、講義 聯絡人 2. 超越「科學主義」思惟 |
江才健,1998, “迎接一個後科學時代的宇宙新思維”.中國時報,5/3,4,5。 | ||
03/07 |
批判理論及 文化研究的源起 |
1.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第一章 2.「英國文化研究的歷史軌跡」, 文化、社會、與媒體. 陳光興譯序. 陳光興等譯.遠流. 1992, pp. 5-13. 3. 林麗雲,1999/12/15 “一個英國傳播研究左派重鎮的崛起──CCIS的取向與課程.”傳播研究簡訊第二十期.Pp. 10-12. |
1. John Storey,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A Reader. London: Arnold.
1996. Pp. 1-13 |
1.批判與批評有何差異 2. Dominant /ruling 差異何在? 3. 批判研究發展的社會背景為何?理論背景為何?(與主流理論相較其差異何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背景,是否 適合批判研究? 4. 批判什麼?批判觀點可以分為那幾個層次的批判?當前社會最需要的批判是什麼? 5 . 如何批判「批判觀點」? 6. 名詞與觀點分辨: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的發展關係及異同何在? |
03/14 |
文化工業與法蘭克福學派 |
1. Theodor W. Adorno. 文化工業再探.李紀舍譯.中外文學,25:2:
146-153. 2.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楊智.(文化手邊策系列)第四章,pp. 71-102 3. 何穎怡: 可口可樂砸到布希曼人的頭. 84/1/10中時. (一個很有趣的案例) 4. 陳其南,文化產業與文化工業.聯合,1999/2/14(分辨文化產業和文化工業) |
1. 傳播批判理論, 第一章, 第三節, 「馬克斯主義典範及傳播批判究」,
pp. 6-16 (馬克斯主義、文化工業、與主控霸權等觀點的基本概念, 若希望深入者, 可參考書中其他章節) 其他文化工業研究案例 |
1. 請以文化工業批判的理論觀點,將何穎怡的文章整理成理論批判。 |
03/21 |
Gramsci 文化爭霸理論及分析方法 |
1. Antonio Gramsci, 1977. Notes on Journalism. Telos, sum.,
pp. 139-151. 2. 張錦華. 傳播批判理論, 第三章. 文化爭霸理論 3. 洪鎌德, 黃德怡: 葛蘭西國家觀的析評. 中山社會科學學報. 84. (是較完整的評析.)案例分析:(整理分析模式) 4. 薛承雄: 解讀台灣的電視霸權結構. Chap.4:解讀台灣的電視新聞.Pp. 52-56台大社研所. 民76.(第三章,對霸權結構的分析,亦值得參考) |
1. 榮哲譯 (C. Mouffe): 葛蘭西的霸權與意識形態論. 島嶼邊緣, 第一期,
pp. 59-86.1991 2. 陳巨擘: 葛蘭西論「南方問題」與知識 分子. 島嶼邊緣, 第一期, pp. 5-18. 19 3. 林宇玲: 由霸權理論觀點解讀報紙對選舉的報導 -- 以78 年台北縣長選舉為例. 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民80. |
1. 文化霸權理論與傳統馬克斯主義有什麼不同? 2. 為什麼意識形態是抗爭領域,而不是被決定的? 3.【霸權】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改變? 4. 知識分子扮演什麼角色? |
03/28 |
符號學分析-基本概念及結構主義 |
1. 張錦華、柯永輝合著. 1995, 媒體的女人, 第二章: 結構主義符號學分析策略.
2. John Fiske. 傳播符號學理論, 張錦華等譯. 第七章:結構主義理論與運用;第三、四章。 |
||
04/04 |
符號學分析─ 迷思與意識形態分析 |
1. John Fiske. 傳播符號學理論, 張錦華等譯. 第五 、六、九章 2. 意識形態分析教材補充講義 |
1. 以符號學觀點和研究方式所作的碩士 論文已有不少,可參考女人的媒體、媒體的女人兩本書.(為張錦華老師指導之論文集) 2. 劉平君, 民1996, <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採用Propp的神話功能(情節)分析. 3. 論述分析、知識/權力分析、批判語言學分析等均與此相關,有興趣者可 作進階參考。 |
|
04/11 |
課堂案例分析報告 |
請以新聞或廣告為例,運用符號學分析方式,作一小型之案例分析練習. 課堂自願或抽點口頭報告 |
||
04/18 |
Louis Althusser 意識形態理論 |
1. Althusser , Louis. (1971). “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 in《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don , New
Left Books . 2.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 第四章. |
許津橋,1987,“路易.阿圖舍:問題與線索”,中國論壇,no. 274。 | 1. Althusser鉅觀和微觀的意識形態的功能是什麼? 2. 意識形態召喚是什麼?為什麼是想像關係 3. Althusser 與Gramsci 對意識形態、主體 詮釋有何不同? 4. Althusser 的意識形態理論有何缺點?可以改善嗎? |
04/25 |
Lacan精神分析與主體建構 |
1.“Spectatorship
and the Gaze” . <Feminist Media Studies>. Chap. 6, Zoonen, Liesbet
Van. Sage, 1994. (以窺視為主題, 包括媒體分析之介紹) 2. David Morley, 1992.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馮建三譯,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遠流.1995.第二章: 心理分析理論文本、讀者、與主體, pp. 97-118. |
1. 「精神分析的批評方法」, <媒介分析方法>, 第三章,
黃新生譯, 遠流,1992. pp. 65-84.(Freud的精神分析概念簡略介紹) 2.「精神分析與父權社會」,<媒體的女人> 第二章第二節:, 張錦華等著.碩人出版社, 1995. (包括Lacan & Mulvey的介紹,簡要介紹) 3. <藝術觀賞之道>, 3, pp. 49-75. (對歐洲中世紀繪畫有許多深入淺出的的解讀,並請注意心理分析法的批評與一般繪畫介紹書籍的差異。(影像的權力結構實例) 4. 顧玉珍,第四章,性別的魔鏡,女人的媒體.Pp. 5-78. (節自解讀廣告中的女性意涵.民80年,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本論文應用Althusser 的意識形態理論及符號學分析對廣告作分析) |
作業:案例討論 廣告影像中的主體建構: 1. 建構了何種主體角色 (具有何種鉅觀的社會意識形態功能角色) 2. 如何建構主體(id的物質性再現)──透過何種語言、鏡像、符號 3. 為何是一種想像關係vs.真實 |
05/02 |
Stuart Hall:構連分析與後殖民主義 |
1.Kuan-Hsing Chen, 1996. The formation of a diasporic intelletual: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by Kuan- Hsing Chen. In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Routledge. PP. 484-503. (討論Hall 的生平,文化研究與自身的關係,意義構連 的開展) 當代,no. 122: pp. 20-49 2.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第五章.“賀爾: 文化研究” |
||
05/09 | Stuart Hall:譯碼/解碼,媒體分析 | 1. Stuart Hall,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Culture, Media, Language.pp. 128-138. (本篇文章不長,但清楚闡釋文化研究的基本 觀念,值得細讀) 2. 林芳玫, 1996, 女性與媒體再現, 巨流. 第七章,“【阿信】與觀眾研究:文本.社會.電視觀 眾的互動關係.”pp. 183-218. (請注意如何運用Hall的解讀模式) |
1. Curran, James, David Morley, and
Valerie Walkerdine. 1996. Cultural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s. N.Y. New
York: Arnold. Chap. 1. “Signification, Representation, Ideology: Althusser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 Debates. Stuart Hall. Pp. 11-34. (本篇文章討論意識形態,後結構主義之間的關係,觀點頗多,涵蓋較廣,難度較高,是Hall 的重要文章。) 2. 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 (Eds.) 1996.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九零年代的Hall 的觀點) 3. Storey, John.1996. Ed.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N. Y. New York: Arnold. Chap. 2. “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 Stuart Hall, pp. 14-30.(此篇文章介紹文化研究域內的兩種理論傾向,亦即結構主義與文化經驗式的觀點,亦十分重要) 4. 王寓中,1993.Hall的主控意識形態理論與電視媒介分析:以犯罪新聞報導為例.政大碩士論文.Pp. 61-88, 150-157。 |
1. Hall的構連理論與Gramsci 和Althusser 的意識形態理論有何異同?如何運用這兩者?如何加入其他成分來融合這兩者? 2. Encoding & Decoding 是完全開放的連結嗎?受到什麼限制?還是決定? 3. 如何應用在媒體分析那些面向?文本的preferred reading 如何決定(如阿信)?閱聽人接受文本中的反迷思意涵是否仍值得分析?(喜歡搖滾樂的歌迷,也許喜歡自主性,但不喜情慾,可以加以解讀,但是是否仍是批判 分析?) |
05/16 | John Fiske 多義解讀和愉悅 |
Fiske, John(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Chap. 3, “Productive Pleasures”, pp.49-68. 陳正國譯,1992. 瞭解庶民文化。 台北:萬象。第三章:生產愉悅 | ||
05/23 | Foucault:後現代主義及權力/知識 | 1.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 第六章. 2.姚人多,2000/2/1,“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 】”,當代,pp. 108-133。 3.<媒體的女人>, 張錦華、柯永輝合著. 1995, 碩人. 第二章: 四.權力/知識:父權與身體的知識建構. Pp. 60-67 |
1. Steveb Best & Douglas Kellner,
1991,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Guilford Press.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譯.第二章:傅柯與現代性批判.Pp.
55-100. 2. Madan Sarup. 1993.(2nd ed.)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Chap. 3, “Foucault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pp. 58-89. 3. 毛榮富,民81,“勾勒權力/知識之系譜的雕手——傅柯”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p. 158-187, 台北: 正中。 |
1. 一般社會所認為的【權力】是什麼?Foucault 為什麼主張【切斷國王的頭】? 2. 權力有那些形式?規訓式的權力為什麼有效又經濟?主體還能抗爭嗎? |
05/30 |
Foucault:從身體/技術規訓到自我呵護 | 1. Foucault, M. The Use of Pleasure. Vol. 2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Hurley, R.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第一章:Modification pp. 1-13. Foucault 說明其為何轉變,值得一讀) 2.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pp. 341-8; 355-369. |
1. Foucault, M. 1988a. The Care of the Self.
Vol. 3 of the History of Secuality. (Trans.) Hurley, R. New York:Vintage
Books. 2. Foucault, M. 1988b. Technolgies of the Self, in Martin L. H. et al. eds.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Pp. 16-49.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3. Foucault, M. 1994. The Ethic of Care for the Self as a Practice of Freedom. Trans. J. D. Gauthier, in bernauer, J. & Rasmussen, D. eds. The Final Foucault. Pp. 1-20.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4. McNay, L. 1992. Foucaut and Feminism:Power, Gender and the Self. , London: Polity Press. Chap.2, From the Bodyto the Self. pp. 48-82.(本書概念清晰,分字明快易讀.) 5.林宇玲, 2001.”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觀點來看網路的主體建構——以世新大學不同性傾向的學生之線上互動經驗為例”, 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1/7. |
|
06/06 | Baudrillard: 擬像 |
1. 黃宏昭,1997. 符號、擬仿、內爆.第二章:布希亞的論述脈胳.Pp.
2-1~44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均值得參考. 2.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 擬象.女書.第六章: A 片與偷拍:再現論與擬象論的色情研究. PP. 151-192 |
1.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 朱元鴻等譯.1991.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第四章:邁向後現代性的布希亞.台北:巨流.Pp. 141-184. 2. 簡妙如(1998):將布希亞佔為己用──擬象論的解讀與媒體分析的再延伸.哲學雜誌24,1998/5. Pp. 30-53 3. Stevenson, Nick. 1995.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Chap. 5: Baudrillard’s Blizzards.Pp. 144-177/ |
|
06/13 |
Bourdieu 文化社會學與閱聽人分析 |
1. Bourdieu, Pierre, “Chap. 1: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Space”,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pp. 1-14. 2. 張錦華,2000,“從Pierre Bourdieu 的文化社會學看閱聽人主體/結構辯証關係”,「傳播質性研究方法之發展與省思」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主辦。 |
1. 張錦華,(2001)《女為悅己者「瘦」?瘦身廣告風潮、大眾媒介效果與閱聽人詮釋》,2001,
第五章,pp. 165-214. 2. 劉維公,1998,“習性與偶成性:P. Bourdieu 與N. Luhamann 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no. 26, pp. 1-28。 |
1. 結構與主體之間的辯証關係,Bourdieu的論點是否合理? 3. 如何可能改變社會? |
06/20 | 課堂案例分析報告:閱聽人訪談 例如:綜藝節目性騷擾內容之閱聽人詮釋;卡通暴力(包括語言)內容之閱聽人詮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