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視窗
 
公告消息 

離散的現代家屋:中緬邊境佤族人的家屋改建、勞動遷徙與不確定性 / 講者:劉子愷教授(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類型  助教室
公告內容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術演講

講題: 離散的現代家屋:中緬邊境佤族人的家屋改建、勞動遷徙與不確定性
講者: 講者:劉子愷教授(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時間: 2019年03月15日(五) 18:30-20:00
地點:

臺大水源校區行政大樓201教室

簡介: 自 2004 年起,中國政府在中緬邊境的佤族農村地區推行以扶貧經費補助興建的現代水泥房,欲推動佤族村落的空 間現代化和生活文明化。然而,由傳統茅草房改建為水泥房的現代化基礎建設,對於以「有生命的家屋」所維繫的文化 價值觀和村落人際網絡,以及由家屋所連結的情感、土地和親屬關係產生離散與不確定性,佤族人也因需籌措興建現代 房的部分經費,而引發新一波的離鄉打工潮。變遷中的佤族家屋不僅是物質空間和社會關係的轉變,而是不同權力和價 值觀的抗衡過程,也是不同行動者涉入家屋改建的詮釋和實踐過程。 本研究以巴赫汀(Mikhail M. Bakhtin)提出的「時空體」(chronotope)概念出發,並延伸語言人類學家對時空體的討 論,探討在佤族現代家屋的興建過程中,佤族人如何詮釋和因應家屋所維繫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網絡的離散和不確定性, 說明三種權力結構(「有生命的家屋」所維繫的社會文化關係、發展論述為導向的現代化論述、個人化的家屋在地實踐) 對時間和空間秩序之影響和重構,這三種權力結構又如何發展出異質且層層相疊的時空體。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深度 訪談以及敘事分析的方法,分析佤族現代化家屋的興建和日常使用經驗,所涉及的生活空間秩序、儀式語言、個人敘事 的語言資料。因現代家屋興建完成之後,不同的行動者的發聲行動往往隱藏在「物質化」的時空體之中,本研究也分析 家屋的儀式神聖空間的視覺圖像和符號,討論現代家屋成為多重時空體,匯集南傳佛教的宗教符號和發展論述的政治符 號。綜合上述的分析,本研究提出當現代房的發展論述和佤族人的勞動遷徙對「有生命的家屋」產生離散性,他們也常 因蓋房的龐大經費支出而對「成為現代」產生不確定性,透過時空體的整合分析提供瞭解發展論述的在地化和日常生活 經驗的重要途徑,以及理解和檢討離散性和不確定性對於當代佤族人的家屋關係和人際網絡的意涵。

 

★本演講開放所有師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