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視窗
 
公告消息 

朝向繪測資本世的都市民族誌:原始積累與何謂擁有 / 講者:謝一誼

類型  助教室
公告內容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術演講

講題: 朝向繪測資本世的都市民族誌:原始積累與何謂擁有
講者: 謝一誼(博士後研究員,台灣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科技部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時間: 2018年11月30日(週五) 14:00-16:00
地點:

臺大水源校區人類學系館201室

簡介: 近來人類學者在多物種民族誌書寫上的突破,不僅擴展了人類學研究主題的疆界; 這些有血有肉,有松茸有昆蟲的民族誌敘事,重視人與非人物種的交織,豐富了我們對生態本體論的相關討論。這些重視全球在地政治,與歷史複雜性的民族誌,積極地繪測了人類世(Anthropocene)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樣貌。其間,Jason Moore以及Donna Haraway 近幾年針對資本世(Capitalocene)的討論,則希望在人類世的向度中另闢一徑,探究資本全球史與人類世形成之間的關係; Haraway 更指出在描繪此一現象時,「用什麼故事來說故事」,至關重要。 從此出發,此次演講我將援引我在後社會主義北京的民族誌研究。老北京民俗市場裡,民藝師傅們手上的玩意兒,怎麼作為這些師傅形塑自我感時「不可分離的所有物(inalienable possessions)」?特別是專長於老北京金魚,鳴蟲,以及文玩核桃,這幾項懷舊收藏項目的師傅們,「養水」,「鳴蟲季節」,「溫度與手感」等知識,怎麼反映出老北京城市生活裡已然內在的生態本體論; 這些提供情緒支持的非人物種,怎麼陪伴人們在後社會主義市場化歷程裡,遭逢巨變。當老北京自然知識變成有價碼,可販賣的東西時,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否也一起被吸納進資本積累的邏輯?透過對市場化下「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我想探問都市民族誌可否繪測資本世,訴說自然與資本積累之間,愛恨情仇的故事。

關於講者:
謝一誼,紐約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紐約新社會科學院人類學碩士,現任科技部人會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專長為都市民族誌,物質研究,後社會主義中國市場化,人類學與藝術實踐。文章可見於期刊Asian Anthropology、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通訊、blog for 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科技部人社中心通訊,以及芭樂人類學部落格。目前正在著手書稿,暫名為“Emotional Objects: Collecting, Connoisseurship, and Folk Art Marketplaces in Post-socialist Beijing.”

 

★本演講開放所有師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