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忠
 
【學歷】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1989)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泰文化研究學士(1987)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碩士(1986)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所碩士(1982)
    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畢業(1977)
【經歷】德國海德堡大學交換教授(2013.09-2013.1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諮詢委員(2012.9.1-2013.8.31)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比計畫人類學門主持人(2013.3-2013.10)
    國立中興大學特聘教授評審委員會委員(2012.10.17-2013.7.31)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館務諮詢委員(2010.12.1-2011.12.31)
    德國漢堡大學亞非研究中心交換教授(2010.05-2010.06)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文明對話中心訪問教授 (2009.11-2009.12)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臺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兼任客座教授 (2008.09-2009.06)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 (1999.08-2002.07; 2005.08-2008.07)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 (2007.10-2009.09)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學術發展委員會委員 (2006.08-2009.07)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人文相關學門規劃委員 (2007.08-2009.0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學與課程研究所兼任教授 (2007)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 (2006)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學與課程研究所兼任教授 (2005)
    澳洲國立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人 (200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暨美國富爾博萊特基金會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 (2003-2004)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常務理事 (2002-2004)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2003)
    中國民族學會理事長 (2001-2003)
    行政院蒙藏委員會研究委員兼諮詢委員 (2000-2002)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 (1997-1998)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1995-現在)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1990-1995)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兼任副教授 (1994)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講師 (1989-1990)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免評鑑教師(100學年第2學期起)
    國立臺灣大學行政品質評鑑委員(2013.8.1.- 2015.7.3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第2屆國家環境教育委員會委員(2013.6.5-2015.6.4)
    國立臺灣博物館第六屆館務發展諮詢委員(2013.6.1-2015.6.1)
    世新大學專業倫理委員會委員(2012.8.1-2014.7.31)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2011.8.1-2014.7.31)
    華人應用人類學刊協同總編輯 (2011.3.1-)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監事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2011.10-)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倫理諮議委員會委員(2011.10-)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倫理評議委員會委員(2011.10-)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董事(1998-)
【專長】族群理論、民族史方法理論、詮釋人類學、觀光人類學、發展人類學、
    第四世界論述、愛努民族誌、泰學研究、寮學研究、臺灣原住民文化、
    西南中國民族誌、大陸東南亞民族誌
【聯絡】E-mail:tristan@ccms.ntu.edu.tw
    TEL:(02)3366-4746
    Office : 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506室
 
【著作目錄】【學術榮譽】【開設課程】

著作目錄
1.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2017b 〈展示建物與祭儀空間的神聖轉位: 無土無村無屋無節慶之當代北海道愛努族的認同機制〉,《文化研究》24:81-116。
  2017a 〈文化村啟示錄〉,在《當代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展演與主體建構: 觀光、博物館、文化資產與影像媒體》,劉璧榛編輯,頁141-170。臺北: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013a 〈鬚髯的能與藝:北海道愛努族的兩性與儀式〉,《民俗曲藝》 182 (2013.12):99-148。 ( “Beards as Significant Symbol of Human Life: On Gender and Rituals of the Ainu in Hokkaido”,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82 (2013.12):99-148.) (TSSCI)。
  2013b 〈律法矛盾:以泰雅族及布農族女性為例〉,《原住民族文獻》11(2013.10):4-9。(摘錄自《原住民族女性的律法脈絡──三個高地族群的比較》(2009),與劉瑞超、楊鈴慧合著)
  2013c 〈「挫敗」、「歧視」與「控訴」的永續言說:北海道愛努族人的第四世界參與〉,《文化研究》15(2012.秋):432-453。(“Persistent Discourse on Inferiority, Discrimination and Accusation: On Participating in the Fourth World of the Ainu People”, Router: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5(Fall, 2012):432-453.) (TSSCI)
  2012a 〈菜單泡圈與新殖民者:寮國西方客的觀光生活〉,《考古人類學刊》77(2012.12): 23-58。(“Menu-directed Bubble and Neo-colonists: On Particular Daily Life among Western Tourists in Laos”, Journal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77(2012.12):23-58.)
  2012b 〈交織著堅持與落寞:當代應用人類學的微燭和巨光〉,《華人應用人類學學刊》1.1 (2012.08):1-26。(“Insistent Intention and Melancholy State: On Struggling Development in History of Applied Anthrop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thropology 1.1(2012.06):1-26.)
  2012c 〈在自滿與驚恐經驗中成長──從我的人類學研究倫理紀錄談起〉,《人類學視界》8(2012.03):15-18。
2011a 〈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人物:馬六甲找鄭和〉,《民俗曲藝》171 (2011.03):211-251。 (“On a Special Historic Figure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earching for Cheng Ho in Melaka”,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71(2011.03):211-251.) (TSSCI)
2011b 〈專文推薦:演化、演變及演出〉,收入《150法則: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羅賓.鄧巴著;黃薇菁譯。頁3-6。臺北:商周出版。
  2010a 〈「孤島」教授國際線「孤鳥」行〉,《臺大校友雙月刊》72(2010.11):28。
  2010b “Book Reviews: Food in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Geography”, Journal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中國飲食文化》) 6 (1) : 143-147.
  2009a 〈時空旅行過後的民族學資料—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藏之海南島黎族物像〉,《民俗曲藝》166 (2009.12) : 315-360。
(“Ethnological Materials under Changing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n the Ethnographic Collections of the Li People of Hainan Island in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TU”,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66 (2009.12) : 315-360)
  2009b 〈互いを思い﹑互いを知る—台湾原住民とアイヌ民族の「第四世界」での出会い〉。《交流》825 (2009.12) : 39-41。
  2009c 〈原住民與南島∕東南亞語島嶼-人類學長遠橋樑的搭建〉,《臺大校友雙月刊》64 (2009.07) : 25-29。
2008a 〈從族裔型國家到國族-國家及世界游移的適應:跨國境泰語系Lue人族群置位的歷史過程〉,《台灣史研究》(出版中)。
2008b 〈雙邊繼承與性別等位-大陸東南亞「泰語系-南傳佛教」的文化基質〉,在《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主編,頁507-53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8c 〈界定狩獵-泰雅與太魯閣族的山林行走〉,《台灣風物》58(2):69-94。
2007a 〈雅美/達悟與海中游類:一個「非孤嶼」原住族群的多視角「魚觀」〉,《台灣風物》57(4):79-116。
2007b "Book Review on Merit and the Millennium: Routine and Crisis in the Ritual Lives of the Lahu People" , Asian Anthropology 6:218-220.
2007c 〈東南亞歷史、族群與文化〉,在《菲越泰印東南亞民俗文物展》,戈思明、巴東及翟振孝主編,頁36-38,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7d 〈異、色、毒-北東南亞山地族群的觀光圖像〉,《民俗曲藝》157:11-64。
2006a 〈認識、理解與建構-《考古人類學刊》的半世紀原住民研究〉,《考古人類學刊》66:25-52。
2006b 〈「族」是什麼?-人類群體的多類組合 〉,《科學發展月刊》405:66-71。
2005 〈頑石、瑰石、台灣石-從民族誌電影《石頭夢》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88:98-101。
2004a 〈眷愛與忽略—《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之一:〈評論卷〉〉,《原住民教育季刊》36:107-116。
2004b 〈妳(你)我她(他)的故事—《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之三:〈小說卷〉〉,《原住民教育季刊》35:
2004c 〈原味民族誌甘甘濃濃《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之二:〈散文卷〉〉,《原住民教育季刊》33:131-140。
2003a 〈如古香如今痛 疼疼原生命—《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之一:〈詩歌卷〉〉,《原住民教育季刊》32:137-140。
2003b 〈邵人飄零—日月潭畔的情怨與生死〉,《原住民教育季刊》31:121-124。
2003c 〈「民族生態人」之勢體系的建構—評亞榮隆‧撒可努著《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原住民教育季刊》30:136-141。
2003d 〈古老故事的再生與新時代原住民文化〉,《原住民教育季刊》29:129-136。
2002a “An Ethnographic World Formulated:On Yih-fu Ruey’s Academic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Histories and Cultures in South China” , INNER ASIA 4:149-165
2002b 〈「國族—國家」、共同體、及其解構—-評泰國與中國少數族群的人類學研究〉,《亞太研究通訊》16:3-39
2001a 〈少年婚、文化、與傳統力量—一個花蓮太魯閣部落的例子〉,《考古人類學刊》57:35-54
2001b 〈陳奇祿教授與文化史研究的方法理論〉《台灣風物》50(4):113-138
2000a 〈導論與評論:透釋「傳統」〉,《宜蘭文獻》44:2-6
2000b 〈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宜蘭文獻》44:7-40
2000c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討會特刊導言〉,《考古人類學刊》55:1-4
2000d 〈人類學應是什麼?—當代人類學的學院自評與民間反人類 學論述〉《考古人類學刊》56:158-180
1999a 〈類含與全述∕典型與異型:芮氏中國民族誌的半世紀〉,在 《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徐正先、黃應貴編,頁319-35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b “Representing Indigenous Culture:Modeling Taiwanese ‘Mountain Culutre’.” In The Consumption of Nationalism in Asia Kosaku Yoshino ed., pp:89-110, Surrey, U.K.:Curzon Press.
1999c “Formosan Prehistory of the Austronesian Aborigines:A ‘Hot but Cold’ Discourse among the Native Archaeologists in Taiwan.” In Taiwan:A History, Murray A. Rubinstein ed.(in press)Armonk, NY:M.E. Sharpe, Inc.
1998a “Three Definition of Hanren:Images of the Majority People in Taiwan.” In Making Majiorities: Constituting the Nation in Japan, Korea, China, Malaysia, Fiji, Turkey, and the United States. Dru Glandney ed., pp:95-105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b 〈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現象〉,(與蘇裕玲合著),《考古人類學刊》53:145-172
1997a 〈Sipsong Panna 傣泐政體辨析:一個歷史民族誌的研究〉,《文史哲學報》46:199-241
1997b 〈國族─國家的建構、範疇、與質變:中華民國陸軍第九十三師的雲南緬泰台灣半世紀〉,《考古人類學刊》52:43-68
1997c 〈「人類學與民族史專號」導言〉,《考古人類學刊》52:i-iv
1997d 〈族內異觀與類種族主義的族群關係:三種界定台灣漢人主體族群的論述〉,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與葉春榮主編,頁205-23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6a 〈兩個「祖裔共同體」界定傳統的再思考:北東南亞與西南中國的跨國境新議題〉( ‘Ethnics’ Across the Boundary of 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ern Southeast Asia:Rethinking two Theoretical Approaches of ‘Descent Community’)《考古人類學刊》51:25-42
1996b 〈學術旨趣的困境─兩個政府委託計畫的經驗過程〉(A Dilemma of Academic Thinking─On Experience Process of Two Projects Sponsored by the Government)《中國民族學通訊》34:22-42
1995 〈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的本質、體系、與過程理論─英文論述中的幾個主要結構模型〉(Theories of Nature, System, and Process in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of Han-Chinese Folk Religion:On Some Structuralistic Models)《文史哲學報》43:107-134
1994a “From Shanbao to Yuanzhumin:Taiwan Aborigines in Transition.” In The Other Taiwan:1945 to the Present, Murray A. Rubinstein ed.,pp:404-419. Armonk, New York:M.E. Sharpe.
1994b “Tourism, Formulation of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thnicity: A Study of Daiyan Identity of Wulai Atayal.” In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Stevan Harrell & Huang Chun-chieh ed., pp:184-201. 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4c 〈Hmong/苗族的生存機制─力量再生的傳統與傳統力量的再生〉(Mechanism for Survival among the Hmong/Miao─Power of Tradition and Ethnic Revival)《山海文化》7:19-27
1994d 〈改土歸流的重新詮釋〉(A Reinterpretation of Removing Indigenous Leader and Appointing Han-Chinese Officials)《山海文化》3:158-160
1994e 〈「內部殖民主義」與「對內自決」的對立:泰國國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北部山地族群〉(Internal Colonialism and Internal Determination─Hill Tribes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 Building of Thailand)《山海文化》2:17-27
1993a 〈南詔、泰國、雲南故國─當代中泰國族主義的競爭過程〉(Nanchao, Tai People, and Homeland Yunnan:A Competing Process of Modern Nationalisms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49:50-69
1993b 〈民族新生現象的塑造─歌頌歌謠與生活評斷〉(Shaping Ethnic Minorities’ New Life─Socialist Folksong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ily Life)《山海文化》1:115-117
1993c 〈從族群意識研究的學理基礎談起〉(On Theoretical Basis of Ethnicity)代序張文智著《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頁3-10 ,台北:自立
1993d 〈走進田野,感受週遭的物質世界!〉(Go to the Field to Study Material Culture)序李莎莉著《排灣族的衣飾文化》,頁iii-vi,台北:自立
1992a 〈形式資源的操控與競爭:非漢族群政治運動的生成條件〉(On the Manipul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Nominal Resources:A Study of Conditions of Initiation of Non-Han Ethnic-Political Movement)《考古人類學刊》48:99-112
1992b 〈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個案研究〉(Touristic Impact, the Shaping of Tradition, and Ethnicity:A Study of Daiyan Identity of Wulai Atayal)《考古人類學刊》48:113-129
1992c 〈偏離群眾的菁英:試論「原住民」象徵與原住民菁英現象的關係〉(Elites Without People:On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Yuanzhumin Symbol and Aboriginal Elite Phenomena)《島嶼邊緣》2(1):52-60
1992d 〈根本賦與認同與族群政治:中國「漢語穆斯林」的例子〉(Primordial Identity and Ethnic Politics:A Case Study of the Han-Chinese Speaking Muslims)在《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頁199-220,台北: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1991a 〈學術觀光與人類學田野倫理〉(Academic Tourism and Anthropological Field Ethnics)《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1:78-85
1991b 〈大陸田野的學院衝擊: ‘人類與文化’的變遷與台灣學者的難題〉(On the Impact of Field Study in Mainland China:Changing ‘Culture of Anthropology’ and Dilemma among Taiwanese Scholars)《中國民族學通訊》28:35-44
1989a 〈中國族群政治現象研究策略試析:以“傣泐”為例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6:42-66。
1989b 〈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臺灣為例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 139-177。
1989c “A New Voice of Self-Interpretation: Han-Chinese Ideology on National Territorial Rights of Non-Han Aboriginal People” in The Territorial Rights of Nations and Peoples, John R. Jacobson ed., pp.143-157. Lewiston: The Edwin Press.
1987 〈民族誌道德與人類學家的困境:臺灣原住民運動研究的例子〉,《當代》20: 20-30。
1986 〈試論中國民俗宗教中之“通神者”與“通鬼者”的性別優勢〉,《思與言》23(5): 51-58。
1982 〈釋「西南夷」:中國漢晉六朝時期對西南地區諸族國的觀念〉,《人類與文化》17: 114-119。
1981a 〈漢代的西南民族暨其史地考述——中國史料人類學研究之一〉,《人類與文化》16: 50-72。
1981b 〈略論「中國民族史」的研究〉,《人類與文化》15: 136-143。
1981c 〈五德里歷史沿革〉,《人類與文化》15: 66-69。(與許美智合著)

2.會議論文
2014a “Thai Elements in Sipsong Panna during Recent Decades: A Critical History” paper presented at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ICTS12).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Australia. April 22-24, 2014.
2014b 〈考古與媒體:從宋文薰傳播到傳播宋文薰〉,「宋文薰教授九秩華誕慶祝活動」宣讀論文。2014年3月21日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2013a “Being Members of Different ‘Fourth World’—Brotherhood Shaping among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and Hokkaido Ainu”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 8). Venetian Macao Resort Hotel, Macao, P.R.C. June 24-27, 2013.
2013b “On the Development of Radical Tourism in Sipsong Panna and Formulated Ethnic Performances of the Tai-Lu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o Studi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WI, U.S.A. April 19-21, 2013.
2012a 〈「王」的禁忌與熱門─Sipsong Panna王國的觀光再生〉,「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2012年6月22日於中央研究院經濟所。
2012b “Salmon and Whale—Hokkaido Ainu’s Memorization of Oceanic Cult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World Committee of Maritime Culture Institutes (WCMCI), Korea Maritime University, Busan, Korea. June 14-15, 2012.
  2012c 〈「挫敗」、「歧視」與「控訴」的永續言說:北海道愛努族人的第四世界參與〉,「第二屆日中文化交流廣領域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2012年3月22日於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
  2011 “Next Door Tourism for Historic Victory Sentiment, Religious Merits Benefits and Money Game Show —Thai Ways in Lao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Siam City Hotel, Bangkok, Thailand. July 26-28, 2011.
2010a “Sharing Indigenous World with Visitors?-- Trekking- Ecological Tourism in Northern Laos and Hokkaido, Japan”, paper abstract accepted for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genous Education: Pacific Rim. Cairns, Queensland, Australia. December 18-21, 2010.
2010b 2010年12月3-4日,參與「社會與社會性質: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亞太區域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Pacific Societies in Changing Times: Anthrop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發表〈論文虛實之間的民族史—愛努人的「歷史」與歷史記憶〉(Real or Illusory Ethnohistory?--on Ainu "History" and Historical Memory),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
2010c 〈水來水去水資源——寮國人的濕漉生活劇碼〉,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0年第三屆年會」。2010年10月3日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0d “‘One Avenue Tourism’: Las Vegas and Luang Prabang as Models for Shaping Local Worl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 and Seductions of Difference, Lisbon, Portugal. September 9-12, 2010.
2010e “Water is Ready for Coming to You: On Symbolism of Wetting Game in Lao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o Studies, Charoen Thani Princess Hotel, Khon Kaen, Thailand. July 14-16, 2010.
2010f “On ‘Meaningful’ Figure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Finding out Cheng Ho in Melaka, Malaysia” (〈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人物——馬六甲找鄭和〉),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on non-Material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nd Mid-May Festival in Asia”. Gangneung, Korea, June 14-16, 2010.
  2009a a “Internal Education as Imagined Entity: On Critical Gap between Ainu People and Cult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genous Education: Pacific Nations. Honolulu, Hawaii, U.S.A. May 27-29, 2009.
  2009b “Water is ready for Coming to You: On Symbolism of Wetting Game in Laos”, paper presented at Water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Interaction of Culture and Religion, 3rd SSEASR Conference. Bali Island, Indonesia. June 3-6, 2009.
  2009c 〈「出土」與再現─臺大人類學系典藏之早期原住民人物攝影圖像舉例〉,「第二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數位典藏」研討會宣讀論文。2009年6月25-26日於屏東縣瑪家鄉。
  2009d “Failure in the Past and in the Present: On Collective Narratives among the Ainu on Ethnic Suffering”, paper presented at SEAA & TSAE Taipei 2009 Conferenc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July 2-5, 2009.
2008a 〈時空旅行過後的民族學資料-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所藏之海南島黎族物像〉,「亞細亞山間民俗與狩獵文化國際學術發表會」宣讀論文,2008年1月19日於韓國首爾。
2008b "Environmental Bubble and Menu-Directed Traveling Plan: On Daily Food-Way among Western Tourists in Laos ",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Thamasat University, Bangkok, Janually 9-11, 2008.
2007a "Academic Pan-Thaism vs. Lao Academic Nationalism: Toward a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s Tai-speaking World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7 Data and Interpretation: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of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November 10, 2007, Taipei, Taiwan.
2007b 〈不需對話的族群分類-寮國北部的「人民」與「國家」〉,「物藝文化與區域研究-古典人類學的今日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原預定2007年10月6日,於台大文學院發表。
2007c 〈水流悲情台灣原住民的淹沒故事〉,「HWACHEON JJOKE-BA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宣讀論文,2007年7月28日,於韓國華川。
2007d 〈菜單泡圈與新殖民者-寮國西方客的觀光飲食〉,「性別與飲食研討會」宣讀論文,2007年5月18日,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7e 〈界定狩獵-泰雅與太魯閣族的山林行走〉,「亞細亞山間民俗與狩獵文化國際學術發表會」 宣讀論文,2007年2月3日於韓國平昌。
2006a 〈「重識」車里軍民宣慰使司與「發現」Sipsong Panna王國:兼論「新土司知識」的效能〉,「中國歷代邊臣疆吏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2006年10月2日至4日,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6b 〈雅美/達悟與海中游類:一個台灣原住民族群的多視角「魚觀」〉,Hwacheon Water-World Traditional Plank Festival Scholarship Conference 宣讀論文, July 28-30,2006, Hwacheon, Korea.
2005a "Are They Still Buddhist Women? On Tai-Lue Female Immigrants in Taiwan", A paper presented for Diversity Symposium 2005: Women,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RMIT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7-8 December, 2005
2005b 〈從歷史國家到國族國家—跨國境泰語系Lue族群的政治思維〉,「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2005年11月24、25日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5c “Becoming a Part of Island Nation?—on Southeast Asian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ntitled “East Asia in Globalization: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October 7, 2005, Seoul, Korea.
2005d “The People With-in and With-out:Constructing a Pan-Lue World in Seattle Area”,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Lao Studies」, to be held at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Kalb, Illinois,U.S.A.,20-22 May, 2005.
2005e “Really Need a Temple?—The Lue as Flexible Buddhists”,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kalb, April 3-6, 2005
2004a 〈《山海文化》雜誌創立與原住民文學的建構〉, 「台灣新文學發展重 大事件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2004年11月27、28日於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會議廳
2004b “Owning Cultural Souvenirs: Museumification at Home and Authenticated Materials” (「擁有文物—居家博物館化與物品的真實性想像」),「第八屆〈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2004年4月3-5日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2c “Forgotten Communities on Modern and Post-Modern Island-state: On Socio-cultural Landscape of Yunnanese Villages’ in Northern Taiwan.”(「現代與後現代島國上的被遺忘社區:北台灣雲南人軍眷村的社會文化景觀」),「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第一屆社會與文化發展研討會」宣讀論文,2002年5月25日於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101會議室
2002d “Cultural 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A Trans-temporal Ethnography of Academic Activ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mparis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Honor of Professor Chi-lu Chen’s Eighty Year Old Birthday(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 held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April 26& 27, 2002
2002e “A Lonely but Struggling Island: Anthropology Today in and of Taiwan”,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Symposium “Anthropology in and of China : across-generation conversation”, held at Th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at UC Berkeley , March 8-9, 2002
2002f “Three Mini-communities, One Loosen Yunnanese-Paiyi Community, and One Non-integrated Ching-ching “Community”: Ethnic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 State Farm, Central Taiwan”,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held at NaKhon Phanom River View Hotel, NaKhon Phanom Province, Thailand, January 9-12, 2002
2002g “An Ethnographic World Formulated:On Yih-fu Ruey’s Academic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Histories and Cultures in Southern China”,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AES, CASCA, & SCA Joint Spring Meetings at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 May 3-6, 2001
2001 “Three Mini-communities, One Loosen Yunnanese Community , and One Non-integrated Ching-ching “Community”:Ethnic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 State Farm, Central Taiwan, a paper prepared for Migrating Identities &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ese Diaspora Conference held a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26-28 September 2001
2000a 〈少年婚、文化、與傳統力量—一個花蓮太魯閣部落的例子〉 (Teenager Marriage,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Power:A Case Study on a Taruku Village),「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宣讀論文,2000 年4月15日於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
2000b “Ethnologists in Panic and the Exposure of Southwest Frontier:On Academic Movement through the Xinan Bianjiang Monthly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2000,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March 8-12, 2000
2000c 〈國族—國家、共同體、與解構:泰中兩國的少數族群人類學 社群關係研究〉,「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台灣人類學的 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2000年11月2日至4日於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 〈身份與認同:日月潭邵族的族群構成〉(On Ethnicity of the Thao in Sun Moon Lake Area),「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 1999年5月1日至3日於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6 “Nanchao, Tai People, and Homeland Yunnan: A Competing Process of Modern Nationalism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Chiangmai, Thailand, 14-17 October, 1996
1995 〈神話解析與國家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神話詮釋的社會主義意 識型態〉(Mythological Defin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Myths of China )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1995年4月21日至23日於台北中央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1994 〈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Touristic Processes and Discourse of ‘Tradition’─Cultural Consciousness among the Taiwan Aborigines)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頁1-18,台北:文建會(又同刊於《當代》98:10-29)
1993 “On One-Generation Identity and Un-organized Ethnicity:A Study of Baiyi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July, 1993

3.專書
  2017a (1987)《認同的污名: 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玉山社。
  2017b 《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 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1987-2017 》。臺北: 玉山社。
  2013a 《復興鄉迷妳歷史文化說帖》。桃園:復興鄉公所。(A Mini-Memorandum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Fu-hsing Township. Taoyuan: Fu-hsing Township Office.)
  2013b 《自前後山.縱走時光:從KmButa Krahu的抵達開始....──復興鄉歷史文化館導覽簡介》。桃園:復興鄉公所。(Long History as Our Lives: Since KmButa Krahu's Arrival-- Museum of History and Culture, Fu-hsing Township Tour Guide Information. Taoyuan: Fu-hsing Township Office.)
  2013c Ethnic Change among the Sipsongpanna Tai to 1990. Taipei: Airitis Press (in press).
  2013d 《文學人類學的跨域體驗》。臺北:Airitis Press(華藝)。
  2012 《客家地方典慶與和文化觀光產業:中心與邊陲形質建構》,(與劉瑞超合著)。臺北:客家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1 《餵雞屋人類學——迷妳論述101》。臺北:Airitis Press(華藝)。
  2009 《原住民女性的律法脈絡-三個高地族群的比較》,(與劉瑞超、楊鈴慧合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Legal Context of Indigenous Female: A Comparison among three Highland Groups in Taiwan (Co-authored with Jui-chao Liu and Lin-hui Yang). Nantou: Taiwan Academia Historica.)
  2008 《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五期委託研究-布農族邵族》(與楊鈴慧、劉瑞超、李韋誠、黃昱中合著)。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An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ustom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State Law and Law of Custom: Cases of the Bunun and Thao (Co-authored with Lin-hui Yang, Jui-chao Liu, Wei-cheng Lee, and Yu-chung Huang). Taipei: Council of Indigenous Affairs.)
2007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台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參與及文化認同》(與劉瑞超合著),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7 《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二期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魯閣族)(與郭倩婷、楊鈴慧、劉瑞超、李韋誠合著),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4 《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台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與張維安合著),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4 《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
2004 《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 台北 : 國立台灣大學
2002 《台灣原住民影像民族史:賽夏族》,台北:南天書局。
2001 《論述、版本、與語文展演—當代“西藏議題”的意識型態文化交鋒過程》,台北:蒙藏委員會。
1995

《卑南族的物質生活:傳統與現代要素的整合研究過程》(On Material Culture of Puyuma:A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Contemporary Adaptation)(與李莎莉合著),台北:內政部

1995 《人物、文化、與觀點:原住民舞者的樂舞歷程》(People, Culture, and Viewpoints:Dancing Experiences among Aboriginal Dancers)(與趙綺芳合著),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4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Ethnic Tourism among the Taiwan Aborigines─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Mountain Culture’),台北:自立
  1993 《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Tai-Lue:Ethnic Phenomena in Sipsong Panna)台北:自立
  1987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
(Stigmatizing Identity: On Ethnic Change among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wan. Taipei: Independent Post.)


4.譯著
  2013a 《福爾摩沙的在地人—1650-1950年間英人對臺灣原住民的報導》(與陳彥亘合譯)。臺北:南天。
(Natives of Formosa: British Reports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1650-1950 (co-translated with Yen-hsuan Chen).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in press))
  2013b 《臺灣原住民研究概覽—日本的觀點》(與石丸雅邦、中村平合譯)。臺北:南天。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ies on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Viewpoints from Japanese Academic Community (co-translated with ISHIMARU Masakuni and NAKAMURA Tair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in press))
  2010 《1880年代的南台灣原住民》(與劉瑞超合譯)。臺北:南天。(Aborigines of South Taiwan in the 1880s (co-translated with Jui-chao Liu).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5.編輯
  1990 《人類學硏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文集》。臺北:南天。(與孫寶鋼合編)

6.學位論文
  1989 Ethnic-political Adaptation and Ethnic Change of the Sipsong Panna Dai: An Ethnohistorical Analysi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1982 《倮儸族的初步研究── 一個人類學與史學觀點的綜合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其他
  2012a 〈戰爭與觀光 馬祖狂想曲〉,《中國時報》2012年9月3日。
  2012b 〈東西賭場不同 馬祖像誰?〉,《中國時報》2012年7月25日。
  2010a 〈新北市譯CNN 好記又傳神〉,《中國時報》2010年7月19日。
  2010b 〈金庫裡的恐龍 讓我感傷〉,《中國時報》2010年3月4日。
  2009 〈親水經典部落〉,《自由時報》2009年3月14日。
  2008 〈先住民的「高峰」挑戰〉,《自由時報》2008年7月21日。
  2007a 〈我們一家都是人〉,《自由時報》2007年12月28日。
  2007b 〈韓國崛起模式〉,《自由時報》2007年12月22日。
  2005a 〈再見了,卑南!〉,《自由時報》2005年12月31日。
  2005b 〈「臺灣衫」之辯〉,《自由時報》2005年10月13日。
  2005c 〈「兄弟」如此—記兩個泰寮研究國際會議〉,《臺灣日報》2005年10月4日。
  2005d 〈包容還是搓圓?—記「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的成立〉,《自由時報》2005年6月30日。
  2005e 〈賭氣的文化與政治〉,《自由時報》2005年5月8日。
  2005f 〈陌生的失禮—寮國田野心情〉,《臺灣日報》2005年3月17-18日。
  2005g 〈考古版「石頭夢」—卑南、臺大、與史前館〉,《自由時報》2005年3月15日。
  2004a 〈又見越南共和國〉,《臺灣日報》2004年8月6日。
  2004b 〈從矮黑人到原住民—科學證據與認同價值〉,《臺灣日報》2004年7月28日。
  2004c 〈曾經是野蠻羅漢腳〉,《臺灣日報》2004年6月23日。
  2004d 〈也是族群關係—記李文成組長〉,《臺灣日報》2004年6月18日。
  2004e 〈非移民國家倫理〉,《臺灣日報》2004年6月9日。
  2004f 〈國族慘烈〉,《臺灣日報》2004年6月4日。
  2004g 〈泰國掃瞄〉,《臺灣日報》2004年5月24日。
  2004h 〈非島嶼〉,《臺灣日報》2004年5月13日。
  2004i 〈迴向歷史〉,《臺灣日報》2004年5月3日。
  2004j 〈賭博人類學導言〉,《臺灣日報》2004年4月15日。
  2004k 〈「族群奇蹟」續篇〉,《臺灣日報》2004年4月1日。
  2004l 〈族群奇蹟〉,《臺灣日報》2004年3月17日。
  2004m 〈「族群奇蹟」再一記〉,《臺灣日報》2004年3月11日。
  2004n 〈娛樂統戰〉,《臺灣日報》2004年2月27日。
  2004o 〈進步的證據〉,《臺灣日報》2004年2月13日。
  2004p 〈雨水清涼 自然透心〉,《臺灣日報》2004年1日30月。
  2004q 〈魚水律法〉,《臺灣日報》2004年1日7月。
  2003a 〈從美國來的Republic of Taiwan〉,《臺灣日報》2003年12月24日。
  2003b 〈磁盤美國—濡化自己,同化世界〉,《臺灣日報》2003年12月9日。
  2003c 〈以考古學教育人類〉,《臺灣日報》2003年11月25日。
  2003d 〈西雅圖餵雞屋〉,《臺灣日報》2003年11月21日。
  2003e 〈教授模樣〉,《臺灣日報》2003年11月7日。
  2003f 〈休克、中心與想像〉,《臺灣日報》2003年10月24日。
  2003g 〈分秒之際為國爭光〉,《臺灣日報》2003年10月10日。
  2003h 〈學習孤單〉,《臺灣日報》2003年9月26日。
  2003i 〈參與觀察 拜拜何妨〉,《臺灣日報》2003年9月12日。
  2003j 〈與文化相鬥的利劍—從盧著《從根爛起》談起〉,《臺灣日報》2003年9月3-5日。
  2003k 〈亂的物質與身體人類學〉,《臺灣日報》2003年08年29日。
  2003l 〈阿里山傷痕〉,《臺灣日報》2003年8月15日。
  2003m 〈認識「勝利者」〉,《臺灣日報》2003年8月1日。
  2003n 〈「中國民族誌」五十又四〉,《臺灣日報》2003年7月18日。
  2003o 〈再釋「土著」、「原住民」、與「本地人」〉,《臺灣日報》2003年7月4日。
  2002a 〈國家、原住民、及國家博物館—臺灣文化的宏觀建構〉,《臺灣日報》2002年11月3日。
  2002b 〈一神教帝國的故事-福音、恐怖主義、及祖先〉,《臺灣日報》2002年9月11日。
  2002c 〈性觀光的人類學分析〉,《臺灣日報》2002年1月24日。
  2001 〈有蛇的公園〉,《臺灣日報》2001年8月12日。
  1996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少數民族、與蒙藏,在臺灣情境上各有所歸〉,《自立早報》1996年2月16日。
  1994a 〈山地歌舞在哪兒上演—原住民的歌舞場域〉,《自立早報》1994年12月19日。
  1994b 〈「山地服務」—一個不可避免的都會行動〉,《臺灣時報》1994年1月27日。
  1993a 〈戲夢人生〉,《自立早報》1993年6月28日。
  1993b 〈打敗白人?—原住民領袖與北美印地安運動〉,《自立早報》1993年4月19日。
  1992a 〈民族標本演進史〉,《自立早報》1992年9月19-21日。
  1992b 〈非漢族群歷史人物的定位機制〉,《自立早報》1992年6月6-8日。
  1992c 〈原住民、人類學家與「漢族—中國」文化〉,《自立晚報》1992年5月22-23日。
  1992d 〈族群歷史的機械化建構—中國同胞滿天下?〉,《自立早報》1992年5月10-11日。
  1992e 〈「漢族,中國」巨大症〉,《自立早報》1992年4月19日。
  1991 〈人類學與人權〉,《臺大校訊》1991年3月26日、4月16日。
  1988 〈從羅大佑到—「臺北」象徵,80年代的曲詞表意〉,《自立晚報》1988年6月18日。
  1987 〈讀「浮游群落」〉,《西北風》(美國中報)1987年5月。

學術榮譽
獎項名稱
獲獎時間/年度
德國海德堡大學交換教授

2013.09-2013.10

2011年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傑出校友講座

2011

德國漢堡大學亞非研究中心交換教授

2010.05-2010.06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文明對話中心訪問教授

2009.11-2009.12

日本交流協會招聘研究人才

2009.09

東海大學傑出校友講座

2006

台灣大學傅斯年獎

2005

行政院原住民正名運動勇士獎

200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外短期研究獎勵

2003.08-2004.07

傅爾博萊特訪問學人獎

2003.08-2004.06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獎

1997.08-1998.06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1999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1998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1995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1992

國科會乙種研究獎勵

1990


開設課程

開設學期

課程名稱

課號

授課對象

78學年度 第1學期 當代族群意識(上) 125 U1091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中國族群現象(上) 125 U1101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第2學期 當代族群意識(下) 125 U1092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中國族群現象(下) 125 U1102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79學年度 第1學期 東南亞部落與文明傳統 125 U1160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第2學期 生活分析人類學 105 10400 學士班
東亞華人宗教 105 39300 學士班
80學年度 第1學期 古典民族誌經典 125 U1240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台灣人類學導論 125 U1250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第2學期 當代民族誌經典 125 U1260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81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民族誌乙上 105 302B1 學士班
民族史方法理論 125 M1700 碩博士班
第2學期 中國民族誌乙下 105 302B2 學士班
觀光人類學 125 U1290 學士班高年級及碩士班
82學年度 第1學期 人類危機人類學 105 40300 學士班
族群理論專題討論 125 M1760 碩博士班
第2學期 田野技術專題討論 125 M1670 碩博士班
漢人信仰體系專題 125 M1780 碩博士班
83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民族誌乙上 105 302B1 學士班
民族史方法理論 125 M1700 碩博士班
第2學期 中國民族誌乙下 105 302B2 學士班
大陸東南亞人類學專題 125 M1840 碩博士班
84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民族誌上 105 30201 學士班
田野技術專題討論 125 M1760 碩博士班
第2學期 中國民族誌下 105 30202 學士班
第四世界專題討論 125 M1600 碩博士班
85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民族誌上 105 30201 學士班
亞洲文化與當代變遷 105 40430 學士班
第2學期 中國民族誌下 105 30202 學士班
台灣人類學導論 105 20040 學士班
87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民族誌上 105 30201 學士班
族群理論專題討論 125 M1760 碩博士班
基礎民族誌評論 125 D1020 博士班
第2學期 中國民族誌下 105 30202 學士班
觀光人類學專題研討 125 M2120 碩博士班
北美詮釋學派 125 D1030 博士班
88學年度 第1學期 人類學史上 105 30301 學士班
漢人信仰體系專題 125 M1170 碩博士班
專題研究 125 D0020  博士班
第2學期 人類學史下 105 30302 學士班
第四世界專題討論 125 M1610 碩博士班
89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民族誌上 105 30201 學士班
北東南亞與南中國跨境研究 125 M2260 碩博士班
第2學期 中國民族誌下 105 30202 學士班
生活分析人類學 105 10400 學士班
中國少數民族誌經典選讀 125 D1080 博士班
90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民族誌上 105 30201 學士班
資料選讀 125 M1000 碩博士班
發展人類學專題討論 125 D1090 博士班
第2學期 中國民族誌下 105 30202 學士班
大陸東南亞民族誌專題 125 M2370 碩博士班
91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民族誌上 105 30201 學士班
資料選讀 125 M1000 碩博士班
族群理論專題討論 125 M1760 碩博士班
第2學期 研究報告寫作 105 15000 學士班
中國民族誌下 105 30202 學士班
觀光人類學專題研討 125 M2120 碩博士班
專題研究 125 D0020 博士班
93學年度 第1學期 歷史人類學 105 26000 學士班
當代台灣原住民 105 41690 學士班
基礎民族誌評論 125 D1020 博士班
第2學期 研究報告寫作 105 15000 學士班
東南亞南傳佛教社會專題 125 M2570 碩博士班
專題研究 125 D0020 博士班
94學年度 第1學期 中國少數民族誌 105 33300 學士班
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 125 M2630 碩博士班
第2學期 研究報告寫作 105 15000 學士班
台灣人類學史專題討論 125 M2650 碩博士班
95學年度 第1學期 學士論文上 105 40101 學士班
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 125 M2630 碩博士班
《美國人類學家》期刊導讀 125 D1120 博士班
第2學期 研究報告寫作 105 15000 學士班
學士論文下 105 40102 學士班
觀光人類學專題研討 125 M2120 碩博士班
96學年度 第1學期 族群關係 105 25000 學士班
資料選讀 125 M1000 碩士班
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 125 M2630 碩博士班
專題研究 125 D0020 博士班
第2學期 研究報告寫作 105 15000 學士班
資料選讀 125 M1000 碩博士班
97學年度 第1學期 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 125 M2630 碩博士班
網路分析 125 D1140 博士班
第2學期 研究報告寫作 105 15000 學士班
資料選讀 125 M1000 碩博士班
東南亞族群遷動專題討論 125 M2840 碩博士班
99學年度 第1學期 族群理論專題討論 125 M1760 碩博士班
基礎文獻評論 125 D0030 博士班
第四世界人類學專題討論 125 D1220 博士班
第2學期 中國少數民族誌 105 33300 學士班
專題研究 125 D0020 博士班
基礎文獻評論 125 D0030 博士班
觀光文化與全球人類學 125 M2980 碩博士班
100學年度 第1學期
網路分析 125 D1140 博士班
論文研究計畫進階討論 125 M0040 碩博士班
101學年度 第2學期 中國少數民族誌 105 33300 學士班
當代台灣原住民 105 41690 學士班
102學年度 第1學期 基礎文獻評論 125 D0030 博士班
第2學期 儀典與節慶人類學專題討
125 D1260 博士班
103學年度 第1學期 大陸東南亞部落社會與文明傳統 Anth 7114 碩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