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 |
〈高雄縣三民鄉沙阿魯阿族的族群現象與婚姻〉,《山棕月語--卡那卡那富社區報》37期及38期。 |
|
2005 |
〈三民鄉沙阿魯阿族的族群現象〉,《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7(5):21-27。 |
|
2003 |
〈族群、認同與文化〉,《全球下中華文化的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395-407。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編。 |
|
2003 |
〈文化、接觸與族群〉,《現代化研究專刊》33:87-96。 |
|
2002 |
〈文化、生態與發展:人類學的探討〉,林耀福主編,《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157-180。台北:書林。 |
|
2001 |
〈文化、生態與人類學理論〉,喬健、李沛良、馬戎主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153-172。高雄:麗文文化。 |
|
2000 |
〈從台大人類學系所藏凱達格蘭古文書談平埔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5:98-112。 |
|
1996 |
〈台灣原住民教育:文化的省思〉,《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編,103-112。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
|
1995d |
〈布農族神話傳說思維的探討〉,《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37-649。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
|
1995c |
〈文化素養〉,陳俊輝、謝繼昌、李復甸、曲兆祥、尤煌傑編寫,《公民》95-158,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
|
1995b |
〈大南魯凱族的神靈觀念〉,《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1-12。 |
|
1995a |
〈生態與世界和平〉,馬起華、修惠蘭、林顯宗、葉至成、吳惠林、謝繼昌編寫,《社會科學概論》,277-318。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
|
1992b |
“Old-Man-Tea”: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in A Rural Taiwan
Village.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48:68-78.
|
|
1992a |
〈文化衝突與少數族群教學〉,陳捷先主編,《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185-197。台北:聯經。
|
|
1990 |
〈談談老人的生活〉,中國的民族、文化與社會系列演講,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17-26。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
|
1989 |
The Chinese Family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aiwan Area: Accomplishments and Prospects, Kuang-chou
Li,
Kwang-chih Chang, Arthur P. Wolf & Alexander Chien-chun Yin eds.,
,Pp.273-284. Taipei: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
1986b |
Reciprocity in the Chinese Family: The Taiwan Case.
New Asia Academia
Bulletin VI: 131-146 ( Special Issue o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China).
|
|
1986a |
“Meal Rotation”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 In Jih-chang
C. Hsieh & Ying-chang Chuang, eds.,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s Series B, No.15, Pp. 70-83.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
|
1985 |
〈輪伙頭制度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91-110。 |
|
1984 |
〈中國家庭在現代化的角色〉,《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1-13。 |
|
1983c |
《婦女角色與青少年問題》,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223-226。台北:教育部。 |
|
1983b |
《家庭教育與青年生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219-222。台北:教育部。 |
|
1983a |
〈第四核能電廠附近陸上生態調查計劃檢討—一個初步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 類學刊》43:51-61。 |
|
1982e |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hinese Family Organization
in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4:47-69。
|
|
1982d |
〈家庭、社區與文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301-312。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
|
1982c |
從埔番的式微來看臺灣漢人的移民模式〉,《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第8號,47-66。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
|
1982b |
〈人類學的實用性:生態人類學〉,《中國民族學通訊》17:9-12。 |
|
1982a |
〈中國家族研究的檢討〉,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0號,255-28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1981b |
〈生態人類學觀念的探討〉,《人類與文化》16:11-14。 |
|
1981a |
〈中國家族的定義:從一個臺灣鄉村談起〉,李亦園、喬健合編,《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芮逸夫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57-66。台北:食貨出版社。
|
|
1980b |
Family Development and Division: A Study in A Chinese
Village of Taiwan.
In Actes du XXe Congres International d'Anthropologie et d'Archeologie
Prehistorique, Cagliari, Sardinia, Italy, 9-12 October, 1980. Pp.
289-95.
Paris: Institut International d'Anthropologie.
|
|
1980a |
Formal Account of the Tarahumara Kinship Terminology,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41:99-113。
|
|
1979b |
〈平埔族之漢化:臺灣埔里平原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7:49-72。 |
|
1979a |
〈從社會科學角度看民法親屬編之修正〉,《中國論壇》9 (8):32-33。 |
|
1978 |
Little Daughter-in-law Adoption and Marriage in an
Agrarian Village of the
P'uli Basin,《中山學術文化集刊》21:1-25。
|
|
1976 |
〈文化生態學:文化人類學中的生態研究〉,《食貨月刊》6(6):16-30。 |
|
1975d |
〈水利社會理論之檢討〉,《人類與文化》6:43-46。 |
|
1975c |
〈埔里盆地稻蔗雙作農村勞力之鳩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143-166。 |
|
1975b |
〈我們必須正視的社會基本問題:環境污染與生態平衡〉,《中國論壇》1(5):26-28。 |
|
1975a |
〈網絡分析〉,《思與言》12(6):1-10。 |
|
1974b |
〈評兩個中國村莊的親屬組織和社區形態〉,《思與言》12(4):42-45。 |
|
1974a |
〈適應〉,《人類與文化》4:4-5。 |
|
1973b |
〈水利和社會文化之適應—籃城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4:57-77。 |
|
1973a |
〈文化生態學簡介〉,《中國民族學通訊》14;1-6。 |
|
1970 |
Componential and Formal Analysis of Taromak Rukai
Kinship Terminology,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30:47-67。
|
|
1968 |
〈大南魯凱族家系之持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6:67-81。 |
|
1967 |
〈大南魯凱族婚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195-224。 |
|
1966 |
〈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民族學調查簡報〉,《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7:2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