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史講義(2015/09修訂)

 主要參考書目

中國戲曲發展史 廖奔、劉彥君著 太原:山西教育,2000

中國戲劇圖史:修訂本 廖奔著 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2000                                          學習效果自我檢測(第三卷)

                                                                                                              明清戲曲建議自修目錄

授課教師:林鶴宜

 

 第三卷 上編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第三卷 下編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第三卷上編 明代聲腔演變與舞台發展

第一章 總論

背景:明代以後,中國古代社會進入它的晚期。商業發達、生活腐化,加上萬曆年間士大夫階層追求享樂,戲曲因而蓬勃發展。然而,在萬曆時期,北曲雜劇竟成絕響。南曲在東南幾省陸續變化出諸多新的腔種來,其作家和作品的數量都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

戲曲與文人:明代戲曲的興盛與士大夫階層對之推波助瀾有著密切的關係。

戲曲環境:明代興盛的南戲以及南戲諸聲腔,主要活動於高堂宴筵和社火廟台上,與市肆商業劇場的關係不大。之後,明末的酒館茶樓戲園更從而揭發中國劇場史新的一頁。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二章 北雜劇的餘音

第一節 北雜劇在明代的狀況

雜 劇更向民俗藝術發展,與民間生活的紅白喜慶習俗結合。一開始,由於北雜劇承自前代的緣故,故而在兩京教坊司(南京、北京)以及北方廣大民間,曾長期佔據支 配地位。明代雜劇雖創作不繁,但由於自元以來逐漸積累了一批「傳統劇目」,因此演出仍能長期維持。明人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十「國初榜文」條永樂九年(1411)的禁雜劇令裡可以看出,當時雜劇劇本在民間還有著廣泛的印刷發行。

然而,由於曲律和體製的嚴格,一旦失去文人作家的投入,北雜劇就再也沒有新生的劇本補充,以至在萬歷時期成為絕響。而南戲卻因為曲律不嚴,新作大量湧現,很多都是出自藝人的創造。

第二節 北雜劇的衰亡及其原因

明初,由於教坊與鐘鼓司的維持,京城金陵尚盛演北雜劇。自明成祖朱棣永樂遷都北京以後,南方的雜劇演出就衰落了。但當時南方的上層士大夫,仍以北曲為正宗。

雜劇式微:神宗已經不滿足於觀賞鐘鼓司演出的宮廷戲-北雜劇。他在宮廷中設置加闢演出機構,將弋陽、海鹽、昆山諸南曲聲腔全部網羅進來。

式微之因:北曲雜劇因為文人的投入,曲律日嚴,要求日精,再加上以弦索伴奏(相較於以笛管),拍板較難變通。南戲在民間卻很自由,容易傳播。

第三節 南雜劇的出現

初期:北曲裡面吸收著南曲成分,開始於元代後期沈和等人開創的南北合套。事實上,早在此前,南戲裡面已經開始了類似南北音樂融合過程。至於將這一手法應用到北曲雜劇的創作裡,時間更晚,最早的例子是元明之交的北雜劇作家賈仲明的創作。

明代中期:雖然仍有人在寫作完全由北曲構成的雜劇,但完全用南曲寫作的雜劇已經出現了。例如徐渭四聲猿四種,其中女狀元全用南曲。

萬曆時期:北曲成為絕響之後,出現文人仿古之南雜劇,規整的四折,卻完全用南曲譜寫,以王驥德倩女離魂四折開其端。這一時期能夠演唱的雜劇實際上就都是南曲雜劇了,其他一些用北曲曲牌來填寫的雜劇,多為案頭之作。

南雜劇體製特點:明雜劇的歌唱體製在此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不限於一個主要角色一唱到底、套曲之中也已經屢換宮調。後來南雜劇在唱曲方面都沒有了角色限制、出場規則更靈活、元雜劇的末也改為南戲裡的生。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三章 南戲諸聲腔的興起

大約從成化元年以後開始,南戲陸續變化出新的腔種來。在嘉靖年間(1522- 1566),新腔異調更是層出迭見。古老南戲根本不能望其項背,北雜劇至此一蹶不振,直至消亡。

第一節 南戲的發展

成化年間(1465-1487)北京書肆還刻印有南戲劇本出售。這事必須從成化本《白兔記》的出土說起。1964年上海嘉定縣一座明代平民宣氏墓裡,出土一批成化年間刊刻的說唱詞話,還有一本北京永順堂刊刻的《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傳奇。這是一個藝人的演出本。北京永順堂肯出資刊刻這個本子,自然是為了賺錢的。這刊本的刻印質量十分粗疏,但可見北方的南戲市場。這本傳奇裡所使用的大量方言詞彙屬於蘇南吳語,而與溫州方言迥異,他是一個蘇南一帶的演出本,亦即嘉定當地的演出本。

第二節 南曲變體的產生

成化以後:1、每過幾年就會有新的腔調產生

          2、因民間欣賞趣味常變,因此一個地區,時而流行某腔,時而被另一種替換。如王驥德所言:

              夫南曲之始,不知作何腔調,延至於今可三百年。世之腔調,每三十年一變,由元迄今,不知經幾變更矣。大都創始之音,初變腔調,定自渾樸,漸變而之婉媚,而今之婉媚極矣。

變體聲腔特點:昆山腔經過一番改造,加進了管弦樂器。但其他十餘種腔調,則一律不用管弦伴奏。

嘉靖後期:1.魏良輔對昆山唱腔改良-氣無煙火、細如游絲,時稱「水磨腔」。

           2.張野塘將弦索樂器帶入昆山腔。起先主要用於散曲清唱,後來文人梁辰魚在劇本唱工方面進行加工,寫出適合水磨調的劇本浣紗記,弦索伴奏至此正式用於戲曲舞台。

其他:土生土長的南戲變體,在演出過程中從演唱方面對南戲進行了改造。主要體現於一種齊言韻體--滾調。

第三節 成化、正德間形成的腔調45

概貌:南戲諸腔最初興盛大約是在明朝立國幾十年後,亦即南戲復興以後。祝允明猥談將餘姚、海鹽、弋陽、昆山四處地方流行的南戲,統稱作某某腔,這是首次記載。海鹽、昆山兩地,民間歷來有歌唱傳統。餘姚、弋陽腔則缺乏文人側足的歷史,未能找到當地唱曲傳統的記載。這四種南戲腔調興起之後,很快地向南方各地廣泛滲透,根據徐渭南詞敘錄、魏良輔南詞引正所提供的資料,幾種腔調的傳布範圍大致為:弋陽腔最廣:除浙江外的整個南方。其次是餘姚腔和海鹽腔分別產生於浙江杭州灣的兩岸:餘姚腔立足於南岸卻繞過海鹽腔產地而向北發展;海鹽腔根基於北岸,也避開餘姚本土而向南延伸。昆山腔則停留在它所誕生的吳中。

嘉靖、萬曆間,由於一批後起的新腔調迅速蔓延開來,這些先產生的腔調影響有所減弱。萬曆年間,餘姚腔已很少見於記載。海鹽腔因為崑山腔風靡各地,聲勢大不如前,在康熙末年尚保留特色,之後就無所聞了。弋陽腔很受到非文人階層的歡迎,有人以弋陽做家班,士大夫亦有兼懂弋陽腔者,其後流播到北京稱為京腔,與崑腔並行。崑腔在萬曆到明末這段時間,流播全國。經過文人的提倡,出現了貴族化的傾向,萬曆21-24年間,胡應麟編的《群音類選》,以「官腔」稱崑腔,體現了當時士大夫對崑曲偏嗜的心理。

第四節 嘉靖、隆慶間形成的腔調63

介紹嘉隆間形成的杭州、樂平、徽州、青陽、太平、義烏、潮調、泉腔、四平、石台、調腔等十一種腔調。

第五節 附論

作者提出兩個看法:

一.把弋陽腔視作諸腔之祖是有問題的,它們只是同出一源,不是輩屬關係。

二.明代萬曆年間既然沒有宜黃腔這一腔調出現,也就不存在湯顯祖為宜黃腔寫作的問題。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四章 南戲體製的演進91

明代南戲的演出體製大體上是對宋元南戲的繼承,其於形式上逐漸走向整飭,主要體現在劇本以及音樂體製的定型化上,包括曲牌聯套方法的趨於精密,曲牌宮調歸屬的完成等。

第一節 演出體製

1、登場規範:宋元南戲已形成用末開場的形式,明人稱之為副末開場。事實上,南戲角色只有末,沒有副末,副末的名稱是從北雜劇借用的。而南戲裡的末也是次角,地位相當於北雜劇裡的副末。

一直到明代前期,南戲民間演出的開場尚未形成文人劇本裡呈現的那種規範樣式。今人依據常見的元代和明代南戲(傳奇)劇本,以為從元代開始,南戲的開場形式已經十分簡鍊扼要,事實上是一個誤解。直到萬曆時期,文人創作講求文采格律,才固定為簡要的一或兩闋詞的形式。

2、角色體製:

七人:宋元南戲的基本角色為七人,至於分類法則仍簡陋,只注重對於表演行當的劃分,而不注意對於社會人物類型的體現,角色還不足以表現較為細緻的人物身及其社會關係。因此有了增添角色的必要。

九人:萬曆前,加上小生、老旦成為九種角色。

十一人:萬曆三十八年,據王驥德曲律.論部色第三十七》,小旦、小丑也加入。其中淨角已經分化成大淨、中淨、小淨。初步形成江湖十二角色的格局。

第二節 音樂體製

1.南北合套:明代以後,南戲對於北曲音樂的吸收日漸增多。在南戲音樂結構中插入北曲曲牌或套數,多半是為了創造一個與前後劇情不同的特殊音樂環境。南戲裡採用南北合套的方法,一般用於不同身、情緒、見解的人物對唱時。而北曲曲牌隨著北曲的消亡,就只保留在南曲裡面了。

2.犯調:明代南曲曲牌比元代增加了很多,其原因之一是吸收了北曲曲牌;另一則是南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創腔方式-犯調(或稱集曲)。

3.引子、過曲、尾聲:南曲曲牌分引子(散板)、過曲(由慢而快)、尾聲(散板)。

4.宮調:嘉靖二十八年(1549),蔣孝在《十三調譜》、《九宮詞譜》的基礎上整理編南小令宮調譜欲以為南戲填詞時的創作指南用。萬曆年間,文人創作南戲傳奇之風大盛。吳江名士、曲壇領袖沈璟,在蔣譜基礎上進行增補修訂,完成了《南九宮十三調曲譜》。

5.滾調:在變體聲腔(如:青陽腔、弋陽腔、太平腔)中,逐漸發展出一種更為靈活的音樂形式,即在曲牌連套音樂結構的基礎上,創造了滾調的形式。而滾調的出現,打破了南戲原有的曲牌體音樂形式。

第三節 劇本體製

在明代,「傳奇」名稱為南戲劇本所專用,將雜劇、諸宮調等排除在概念之外。萬曆以後一概以「傳奇」指稱南戲劇本,只是這時的南戲也已經分化為各種南曲聲腔。這時的傳奇創作已經從傳統經驗中建立起格律規範,因此我們從今存傳奇劇本上很少看到聲腔的痕跡。

宋元南戲不分齣。明傳奇開始分齣,又把各齣標上名目。明成化本《白兔記》就不分齣。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開始分齣,但還不列齣目。

明 代傳奇分齣後的劇本,通常把第一齣開場稱作「副末開場」、「家門」或「開宗」。此外,更有許多名目。宋元南戲劇本開始都有題目,但開場無下場詩。明代以後 把題目改為副末下場詩。中葉以後更改由戲房裡的人來唸。下場詩需總括劇情,隨著文人投入,下場詩也就變得越來越枯澀難解了。

第四節 折子戲的出現

南戲劇本動輒數十齣,民間常將原來的劇本作簡省演出。以《風月錦囊》為例,大約明嘉靖時期是盛行將整本南戲簡省演出的時期,萬曆時期則是折子戲演出佔了重要比重的時期。為了逐漸錘鍊提純為具備獨到表演特色的段落,折子戲都是凝聚了豐富舞台表演技巧和功夫的演出段子。晚明以後,許多文人和串客把精力投到研琢戲曲表演中來,如張岱的《陶庵夢憶》就有所記載。

而以後,折子戲更反過來向完整的舞台演出過渡。折子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戲曲角色行當的分化與獨立,許多次要行當也能在折子戲裡得到充分的發揮,更進一步決定了清代的戲曲舞台面貌,其大量的形成,為各地方戲曲劇種的興起提供了內容和舞台技巧的泉源。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五章 北方弦索腔種的萌芽

一 北方弦索小曲

北方各地弦索小令,金元時代曾經高度發展,聯為長套,形成北雜劇的音樂體製。但民間各地仍然不斷地產生時興小調。在金元時,各地民間唱曲已有不同。所以唱曲名稱,有的與北曲曲牌名稱相同,但句格與曲調都有很大的變化,有的則純係民間創造的新曲時調。

二 西調

北方弦索小曲大致上可分為兩個系統,屬河北、河南、山東到兩淮一代地區的,屬一系統;在太行山以西則為另一系統。明代又稱秦地流行小曲為「西調」。

三 弦索腔的形成

北方弦索小曲從宣德年間開始,歷正統、成化、弘治、嘉靖、隆慶直到萬曆年間,前後已經盛行了近兩百年。這就使得金元時期從民間曲調裡產生北曲雜劇的情景重現,在往後漸漸形成新劇種。(詳清代)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六章 舞台藝術的進展

明代三百年來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對人物造型的注重和舞台效果的追求上。

第一節 裝扮與服飾的發展

臉部化妝方面,對正面人物加重眼眉,並開始嘗試用各類彩色圖繪來突出人物性格特徵,出現按色調分類的勾臉,例如明人《曇花記》傳奇註明淨扮盧杞藍臉;《千金記》註明韓信塗紅臉。

在服飾上,戲衣在元代忠都秀作場壁畫裡已經顯現出色澤鮮豔化、圖案裝飾化的趨勢。明代的戲衣更注重裝飾性,較之現實服裝更為鮮豔奪目,並添加一些體現意念的想像之物,例如:野雉翎。戲衣分為盔頭類、衣類、鞋類。明代舞台為了追求視覺美觀,還注意到生、旦服飾對襯的效果。

今天見到最早的扮相譜大概是明清交接時候的作品。

日本佐佐木信綱博士藏明清戲曲扮相譜「某奸相」及「孫悟空」3-453454

第二節 舞台藝術的提高

南戲裡以男扮女的演出,在宋元時代積累起豐富的表演經驗,乾旦演技到了明代走向成熟。(鶴案:同時有女性演員)

明 代演出在充分利用小件道具來代替實物,進行虛擬表演上,逐漸形成許多程式化的東西,例如騎馬表演。而明代在戲曲舞台表演在利用簡單道具表現特定的環境方 面,也積累了有效的經驗。例如,凡遇到需要劇中人物在城樓或樓台上活動的時候,就充分利用舞台上簡單的桌椅設置。另外還有一種舞台火彩效果。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七章 演員與戲班

第一節 職業演員狀況

在明人文集裡可以見到大量有關演員及其表演的記載,甚至還可以見到明末侯方域《馬伶傳》那樣專門為藝人樹碑立傳的文字。

第二節 串客簡窺

明代開始有平民串客,李開先《詞謔.詞樂》記載的顏容,和明人陳琬《曠園雜志》裡記載的周詩二人可為代表。萬曆以後,串客主要由劇作家、清客閑人和妓女三種人組成。

第三節 商業戲班一瞥

元代商業戲班都是家庭性質,現在看到明代後期的材料,戲班已經主要採取藝人搭台組班的形式。例如萬曆時期南京著名商業戲班郝可成小班,其領班為名藝人郝可成。

第四節 家班的繁盛

家班其演出目的主要不在營業而在自娛。

明代嘉靖年間始見家班事蹟,其時愛好戲曲的文人李開先、何良俊都養有家庭戲班。何良俊家班以能演唱北雜劇自傲。

萬曆到明末的諸多傳奇作者都養有家班以精研曲藝,更有大量官宦豪貴家庭豢養優童歌兒,成為家班極盛之時。前者如屠隆、沈璟、許自昌、顧大典、吳炳、阮大鋮;後者著名如申時行家班、范允臨家班、徐仲元家班等。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八章 演出場所的隨形轉移

第一節 各種演出場所

堂會:家庭堂會演出比較方便隨意,並能夠配合宴會娛樂、喜慶哀喪以及酬神許願等事情而隨時舉行;官府堂會則使不便出入戲場的老爺得以觀看。堂會演戲遂為戲曲演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嚴格的說,堂會演出最初並不是劇場性演出,只是隨意性的娛樂。但後期持續的發展導致堂會演劇場所的朝向正規化發展,私宅裡的固定演出環境得以建立,堂會演出也就成為正式的劇場演出。

清初人繪《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三回插圖3-852

酒樓:宋元時期演戲有專門的場所──勾欄酒樓只能作為輔助性質的清唱場所。明代中期勾欄日衰之後,酒樓起而代之,發揮了承代的作用。(參見清代初年酒樓)

會館演戲

搭台演戲:最早的文獻資料是水滸全傳》,說的是農村麥子登場後在收穫過的麥田上搭台演出以示慶賀的情景:陶庵夢憶中也有閱兵廣場上搭台演戲的紀錄。而城市街道搭台演戲場景可以在繪畫中看到,這種演出形式對於觀眾的安置是就地取材的。

明人「南中繁會圖」3-910

船戲:東南水鄉的士大夫喜歡在船上看戲,如馮氏快雪堂日記、祁氏祁忠敏公日記皆有記載。而陶庵夢憶卷八樓船條說張家一次在樓船上用木排搭高台演戲,城裡鄉下來看戲的大小船只有千餘艘。

隨處做場

總之,戲曲演出場所是可以極其隨意的。

第二節 神廟劇場的變遷

明代建立(或重建)的神廟其結構有所改變。在最初設計的時候就把戲臺納入神廟的整體結構。許多神廟都直接利用戲臺來構建廟中的一重院落,也就是說,利用戲臺分隔廟中空間。最普通的樣式為:由正殿、兩側廊房和戲臺構築起一個完整的四圍空間,構成封閉式的觀演環境。

之後,神廟劇場的建築樣式被其他劇場形式所吸收。首先是商業會館完全模仿了神廟劇場的建築形制:其次是私家庭院裡的小型劇場:其三成為清初宮廷各類大小戲臺的建築範本:其四成為清代以後興起的專門化劇場──城市戲園,提供了建築上的經驗與模式。

「神廟的基本架構」

結構變化:從過去平面近似方形的亭式結構,改為平面長方形的殿堂式結構。這一變化給戲臺樑架結構帶來的影響,是從元代四角攢尖式扒樑構造橫向抬樑式樣轉換。明代後期到清代,過去那種平面成方形的單幢戲臺建築形制又開始發展出多種變形。

廟宇性質:神廟演戲的主要基地是民間雜廟而不是佛寺。而廟台建設的基金通常是人們專門為興建戲臺而集資。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九章 特殊戲劇樣式的變化

第一節 儺戲、目連戲

第二節 木偶、皮影戲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三卷下編 明傳奇與雜劇

第一章 明代創作總說

明代的戲劇創作是繼元之後的又一高峰。明代文人創作戲曲的動機和目的都和元人不同。(元人:解決口腹之虞。明初:宣教。明中後期:寄情寓意。)

前葉到中葉的創作轉變:明代前期由於實行思想的高壓政策,鼓勵宣揚風化禮教的作品。代表作:丘濬《五倫全備記》、邵燦《香囊記》。一個是道學;一個「以時文為南曲」。這時較成功的作品是民間的創作如《金印》《躍鯉》等。明代中期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年間,出現了梁辰魚《浣沙記》和鄭之珍《勸善記》等兩部具有影響力的作品。

萬曆傳奇創作高峰:明萬曆1573-1620以後,戲曲創作進入了黃金時代。創作由「理」傾向「情」;文人創作成為主流,傳奇創作成為菁英文化的代表;新奇怪異審美趣味的追求,是此時期的三大特點。

明末傳奇及其他:逐奇尚巧成為一大特點。編劇技巧走到了高峰,也偏向形式主義的危險邊緣。

晚明盛演的非崑山腔的雜調作品仍有一定的成績,著名如《織錦》、《百花》、《同金貂和戎長城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二章 前期創作

第一節 明初雜劇創作

賈仲明:受成祖寵幸,作有雜劇五種,又續編《錄鬼簿》。

楊景賢:亦受成祖寵幸。雜劇《西遊記》的歷史價值在於1.共六本二十四折,體製特殊。2.內容上對西遊故事多有豐富。(以孫悟空為主角;豐富了情節;將唐僧師徒共不知名的七人改為知名的四人;決定了輕鬆滑稽的風格等。)

朱權的作品:皇族成員,曾參與燕王朱棣向建文奪皇位的風波。重要著作有《太和正音譜》,另有雜劇創作十二種。存二種,《獨步大羅天》、《私奔相如》。

第二節 朱有燉的雜劇

為明初藩王,父朱橚、弟朱有爝皆有異志,幾番受牽連,造成不問政事的性格。創作雜劇三十一種,皆存。為元明最多。版本之古亦僅次於《元刊雜劇三十種》和劉兌《嬌紅記》。作品依題材分歌舞昇平;勸善懲惡;煙花粉黛等三種。熟悉北曲音律,使北曲生命延續到最後,為其主要貢獻。

第三節 明前期的傳奇創作

丘濬為理學名臣,《五倫全備》,為維護風化而借用戲劇作工具。寫伍倫全、備兩兄弟,正面人物皆道德化身,情節依五倫關係設置。

邵燦《香囊記》寫張九成一家悲歡離合,情節因襲《琵琶》、《拜月》,處處吊書袋,人物一張口就引經據典。學究氣太重。(傳奇文詞之典雅駢麗始自高明《琵琶記》,然《琵琶》語言尚能符合人物身分。)

第四節 明前期盛演的傳奇劇目

此時盛演的是民間文人創作的劇本,如《金印記》、《連環記》(《連環記》清代戲曲畫)、《千金記》、《躍鯉記》、《精忠記》、《三元記》、《桃園記》、《古城記》、《草廬記》、《珍珠記》、《荔枝記》等。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三章 嘉靖時期的創作

第一節 康海、王九思的雜劇

北方為雜劇的故鄉,北曲雜劇作者較著名的有康海的《中山狼》和王九思的《杜子美沽酒遊春》《中山狼院本》等。

康海的《中山狼》雜劇根據謝良小說《中山狼傳》寫成,採取擬人化手法,為優秀的諷刺寓言劇。

王九思的《沽酒遊春》是抒發才學之士對朝政憤懣不平之作,為作者自況。(參p242,44

第二節 時代主題

嘉靖年間傳奇創作開始反映時代主題。出現了以朝廷「忠奸鬥爭」為主題的作品。思想上的特色包括:皇權意識;以道德衡量是非。

第三節 李開先與《寶劍記》

李開先是嘉靖進士,三十九歲罷官歸里。創作傳奇三種,今存《寶劍記》、《斷髮記》兩種,又有院本《一笑散》存《打啞禪》、《園林午夢》。

《寶劍記》改編自《水滸傳》,寫林沖故事。將林沖的身分由禁軍教頭改為征西統制,衝突的導火線也由林沖娘子受調戲改為林沖上本參奏童貫,使故事染上士大夫氣。以英雄末路自況,為明代第一部帶有較強現實意識的作品。文辭清新.為明傳奇繁榮的啟幕人。

第四節 王世貞和《鳴鳳記》

嘉靖進士,父為嚴嵩害死。《鳴鳳記》敷演歷時十七年的政治鬥爭,記諸事甚詳。是當時的「時事劇」。主要成就在塑造一批忠臣烈士形象。(參p256

第五節 《玉玦記》、《南西廂記》、《明珠記》

鄭若庸《玉玦記》寫王商與妻慶娘離合事。劇中表達對動亂中遭丈夫遺棄的婦女之同情。並以反面形象寫妓女。辭采華美,聲韻和協是其特點。

北雜劇《西廂記》經無名氏、李景雲改為南曲後,又有李日華、崔時佩兩位好友合作進行修改,雖然受到批評(對情節進行點金成鐵的修改),卻成為日後演出最盛的本子。稍晚受文人肯定的陸采改本(不適合場上),亦無法取代他們。

陸采的《明珠記》根據唐薛調《劉無雙傳》改編。中有古押衙用茅山道士靈藥製成假死之藥,三日之後復活的奇巧情節,文詞華麗,但多不協律。

第六節 徐霖及其《繡襦記》

徐霖據唐白行簡小說《李娃傳》寫成。將原故事擇其重點作突出的表現。有較強的劇場性,語言色彩鮮明,符合人物身分與性格。明代甚至出現以演出此劇出名的「繡襦班」。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四章 嘉隆萬過渡時期的傳奇創作

嘉、隆、萬三朝的交叉階段是明傳奇創作由興盛走向極盛的轉折時期。

第一節 梁辰魚和他的《浣紗記》(《浣沙記》清代泥塑)

梁辰魚,明貢生。《浣紗記》是第一部專為崑山腔創作的傳奇劇本。寫范蠡和西施的故事。適於登場演出。但駢詞儷句比比皆是,亦害人不淺。

第二節 張鳳翼的創作

張鳳翼兄弟三人皆吳中名士。張為嘉靖舉人,著有傳奇約十種,存六種。以《紅拂記》為代表作。為其年少十九歲時所作。從唐代義俠小說《虯髯客傳》改編。以李靖和紅拂的愛情為主線,以虯髯客為副線。英雄事蹟寄托了作者的激情與理想。張通曉音律,能親自登場。

第三節 高濂和他的《玉簪記》

高濂生卒事蹟不詳。《玉簪記》寫書生潘必正和道姑陳妙常的愛情故事。捕捉了宗教清規戒律之下的愛欲之花。正面肯定了愛情幸福的追求。最動人的形象是陳妙常,是一部成功的喜劇。

第四節 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記》

鄭之珍為明代秀才,他根據目連故事相關作品寫成上中下三卷共一百多齣的長篇傳奇,目連戲劇自此定型,對後世影響很大。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五章 萬曆戲劇創作(一)

第一節 萬曆戲劇思潮

商業經濟得到了猛迅的發展,人的尊嚴、權利、價值被推到了一個新的位置。

肯定欲望:程朱理學講:「存天理、滅人欲」。明代興起的新思想卻肯定情欲與利欲。

肯定情欲方面,李贅(卓吾):「蓋聲色之來,發乎情性」湯顯祖:「情有者理必無,理有之情必無。」陳確:「人心本無天理,天理正從人欲中見。」

肯定利欲方面,原本以東漢董仲舒:「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思想為主流。李贅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論物理。世間種種,皆衣與飯耳。」

任性而行:率性而行,快活一生是明代文人理想的人格模式。

衝決藩籬:肯定女子與方外之人的才情(欲)。

沈重的思考:專注於自身能力的發現和把握。

第二節 前驅徐渭

徐渭(1521-1593)一生愛好自由卻總是寄人籬下。所著《四聲猿》被詡為「天地間一種奇絕文字」(王驥德),包括《狂鼓吏》《玉禪師》《雌木蘭》《女狀元》四種雜劇。《狂鼓吏》妙在借陰曹舒卷《玉禪師》寫人生執迷不悟,遺失本心。《雌木蘭》《女狀元》則呼應前二劇,表白人世間沒有情理應有之事。《四聲猿》四劇共同的主旨是將人世間顛倒了看。另著有《歌代嘯》,則將人生醜陋面及靈魂之扭曲發揮到了極至。

第三節 衛道者沈璟

1553-1610)為萬曆進士,精音律,《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很受肯定。著有傳奇十七種。留存至今舞台能演的,只有《義俠》、《墜釵》中少數幾折。由於以道統自任,作劇每令人索然。《義俠記》寫武松故事,卻滲透出令人陌生的道學味。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六章 傳奇巨擘湯顯祖(湯顯祖手稿)

湯顯祖(1550-1616)與明代的兩位反理學的思想大師李贅和奇僧達觀有交往。對明代思想亦有建樹。

第一節 生命的奮爭

湯顯祖少有文名,因為不受貴人張居正之招,到了三十四歲才中進士。又因上《論科臣輔臣疏》直言朝政之失,被貶為徐聞典史。一生清傲。

第二節 為情作使

先有《紫簫記》之作(三十歲,萬曆5),後(三十八歲,萬曆15年)改為紫釵記。《牡丹亭》創作於湯顯祖經歷人生波折的四十九歲(萬曆26年,1598)。劇中塑造出至情之人的形象杜麗娘。湯顯祖從肯定生命價值的基礎上,肯定人的天性欲望。

  棄官返家後,湯顯祖寫出《南柯》、《邯鄲》二記。戲劇史作者認為湯顯祖大徹大悟,充滿了否定精神。謂湯顯祖「知道社會不允許人在正直道路上的平步青雲」,認為二夢使我們看到晚明的現實政治生活。

第三節 人性絕唱《牡丹亭》

湯顯祖的作品中,仍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直視出于自然的天性欲求,寫出情欲奔放中透示出的生命的美麗和莊嚴。杜麗娘甚至沒有一個具體的感情對象,她所感受的是萌發於自身,與青春同在的生命渴求。面對一位不知其所從來的異性,兩人達到了精神的契合。

(明萬曆刻本《牡丹亭還魂記》)

(《牡丹亭》演出劇照)

第四節 「情」與「理」的衝突

生命的美麗不一定能獲得合理的存在權利。湯顯祖展現了封建禮教所鑄就的整體社會心理結構。他讓杜藉助非現實的渠道去追求理想境界。還魂之後,與其判然相悖,構成《牡丹亭》的辯證空間。

湯顯祖把握了恆久的生命主題,同時將男女放在平等的位置,因此,得到婦女深刻的共鳴。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七章 萬曆戲劇創作(二)

第一節 梅鼎祚和他的創作

梅鼎祚(1549-161516歲 為府學生員,從羅汝芳學。科場不如意。有雜劇《崑崙奴》為代表作,又有傳奇《玉合記》、《長命縷》等。惜所作皆案頭,不利演出。雜劇《崑崙奴》(改編自唐 傳奇同名小說)譜寫崑崙奴義助崔生和紅綃事;傳奇《玉合記》(改編自唐代本事詩及傳奇小說《柳氏傳》)譜寫韓紘和柳氏的故事,都是以發現好題材見長。

第二節 屠隆和他的《彩毫記》

屠隆(1542-1605)著有《彩毫記》、《修文記》和《曇花記》。成就主要在其文詞所顯露的才華上。

第三節 周朝俊《紅梅記》

周朝俊生卒年不詳。《紅梅記》托為南宋事,借當時奸相賈似道劣跡作為點染而生發出一場生旦遭際的傳奇,頗有抨擊權奸之意。以權奸惡行為背景,展現小人物的生活和命運。情節充滿了戲劇性,善於布局。處處給人予新鮮的感受。語言真切,從人物內心流出。受到很高的讚譽。

第四節 葉憲祖和他的《鸞鎞記》

葉憲祖(1566-164153歲才進士及第,傳奇今存《鸞鎞記》和《金鎖記》兩種。前者寫唐代魚玄機和當時文人的故事,鼓吹才情第一的時代文人觀念。《金鎖記》改編關漢卿著名雜劇《竇娥冤》。

第五節 其他作家

徐複祚:1560-?)祖父為顯宦,鄉試為人誣告賄買,從此不復科考。寫作傳奇以養家糊口(案:存疑),故十分注重情節設置的傳奇性和新奇性。代表作為《紅梨記》和《投梭記》。

陳與郊:傳奇《櫻桃夢》寫盧生入夢;雜劇《昭君出塞》、《文姬入塞》捕捉了社會的幣端,充滿作者憤世嫉俗之情。

王衡:宰相王錫爵之子,因鄉試遭彈劾,王罷相後很久才中進士。《鬱輪袍》寫編造的王維故事。

王玉峰:《焚香記》寫王魁負桂英的故事,是受到至情論影響的翻案作之一。文辭絕妙(參p382

汪廷訥:《獅吼記》寫東坡好友陳季常怕老婆的故事。人物鮮活,惜思想落伍。

Go To TOP回到目

第八章 晚明傳奇作家

第一節 概述

天啟(1621-1627)崇禎(1628-1644)以來,明王朝已搖搖欲墜。黨爭和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前有客、魏二氏把持朝政、後有馬、阮擁福王於南京。

此時期劇作家一味追求技巧,氣局較狹小,但無論整體風格、結構設置、語言提煉、舞台性的考慮等,都是前人無法企及。在愛情方面也有縱深的發展。

第二節 《粲花五種曲》的主人吳炳

吳炳(1595-1647)創作的《綠牡丹》、《西園記》、《畫中人》、《療妒》和《情郵記》等,稱《粲花五種曲》。可以說是才子才女的代言人。亟言人只要有情,一定可以超越時空阻隔實現彼此的溝通。手法上也多步襲湯顯祖的後塵。又擅用誤會巧合來構成衝突矛盾,所作皆場上之曲。

第三節 孟稱舜《嬌紅記》

孟稱舜,明秀才,清順治貢生。作有傳奇五種,雜劇六種。代表作為《嬌紅記》,寫申純與王嬌娘的愛情故事。本於唐代李翊傳奇文,卻有新的思想特色。將筆墨集中在刻劃王嬌娘尋求「同心子」的信念。又且以冰冷的現實作結。人物性格與心理的準確描繪是最大成就。

第四節 阮大鋮的傳奇創作

阮大鋮(1587-1645)為明末奸臣。其文人無行與劇場的成功皆顯而易見。一生作傳奇十一部,以《燕子箋》《春燈謎》《牟尼合》《雙金榜》稱《石巢四種》最為有名。故事──自出機杼,有自覺且準確地使用戲劇技巧。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九章 南戲諸聲腔作品

第一節 概述

崑山腔由於文人介入。逐漸上升為官腔。其他聲腔被文人視為雜調。明萬曆以後民間出現大量的作品。(相關劇目見p414

第二節 南戲諸聲腔盛演劇目

較著名者有《破窯記》、《金貂記》、《百花記》、《列女傳》、《和戎記》、《香山記》、《長城記》、《同窗記》、《織錦記》等。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十章 戲曲理論的發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萬曆以前的戲曲理論著作

朱權的《太和正音譜》

魏良輔《曲律》

徐渭《南詞敘錄》

第三節 萬曆戲曲理論高潮的興起

潘之恆的表演理論:才、慧、致

呂天成的《曲品》

第四節 湯沈之爭

吳江嘗謂﹕「寧協律而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是為中之之巧。」

臨川:「文以意、趣、神、色為主。」「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第五節 王驥德和他的《曲律》

《曲律》:中國第一部成系統的戲劇理論論著。分戲曲的源流、戲曲的音樂規則、填詞的格律和技巧、劇本的舞台性、作品評介作家流派品評等五大類。

第六節 晚明的戲曲論著

第七節 各類札記、序跋、評點等

(參p469湯顯祖論演員的修為)

Go To TOP回到目錄

 

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