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   2011年 10月出刊   
  
張元老師「資治通鑑選讀──三國兩晉」上課實況

▲張元老師「資治通鑑選讀──三國兩晉」上課實況

授課教師/課程名稱
古偉瀛/歷史的轉捩點
克思明/兩岸關係史
吳展良/明清思想史
吳啟訥/現代中國民族議題
李君山/海峽兩岸關係史二
李貞德/中國中古女性史
衣若蘭/明清女性傳記專題
周伯戡/佛教文獻
周樑楷/近代西方歷史意識
張 元/資治通鑑選讀──三國兩晉
張谷銘/近代歐洲的科學與醫學
張崑將/日本歷史與人物
陳宗仁/台灣早期史暨研導
陳俊強/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社會
陳弱水/中國史二
陳慧宏/文藝復興
黃俊傑/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黃進興/歷史與宗教
楊典錕/日本近代歷史人物
閻鴻中/先秦史
(依姓氏筆劃序)  

2011年臺大杜鵑花節 「高中生旁聽歷史課程」活動心得

編按:

配合本校2011年度杜鵑花節之學系博覽會活動,本系特開放數門歷史專業課程與全校性歷史類通識課,給予高中學子旁聽機會,讓高中生更早瞭解本系的教學內容與大學上課方式,體驗大學生上課情境。

本次開放旁聽課程有二十門,授課教師及課程詳下。活動對象為全國在校高中三年級學生,二周活動期間內,每人至多旁聽六門課,計有71人報名,反應頗佳。以下為部分學生所撰寫之參與活動心得節錄。

王慈華(延平中學)

感謝臺大歷史系提供這次機會,使我得以提早了解大學的授課方式及歷史系的教學內容,並對未來志向的規劃有進一步的思考與構想。

旁聽的第一門課是陳弱水老師的「中國史二」,這是專業基礎課,因此在授課的內容與面向上盡量延伸,目的在使學生對這一段時期有通盤詳實的認識。有別於高中課程故事性的敘述,大學課程著重於整合各類資訊的能力,並須具備藉由閱讀資料擴充自己知識的積極態度。

在「歷史的轉捩點」這門課中,古偉瀛老師由耶穌談起,講述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重大影響。由於討論內容和高中課程有所連結,我迅速進入狀況,並能跟隨老師的腳步,探究羅馬帝國執政的背景及基督教由異端成為國教的轉變過程。老師帶著和藹笑意娓娓講述,並配合圖片及影片幫助學生將資訊存入腦中,使我獲益匪淺。

第三堂的「先秦史」,閻鴻中老師以龍山文化的相關文獻為起點,佐以大量各種領域的知識,重構出先秦時代的社會形貌。討論內容涉及考古學及經濟學等學科,證實了老師所言:「先秦史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閻老師詳盡而有條理的講述及深入淺出的分析,令我由衷佩服,並在研究態度及方法上帶給我更充實的體認。

這次旁聽的經驗,除了獲取新知和對大學生活的預習外,也接觸到不同的上課方式及多位老師的學識與思路,開拓了我的視野。感謝臺大歷史系提供這次獨一無二的學習經驗。

陳弱水老師「中國史二」上課實況

▲陳弱水老師「中國史二」上課實況

張谷銘老師「近代歐洲的科學與醫學」上課實況

▲張谷銘老師「近代歐洲的科學與醫學」上課實況

余佩樺(竹科實中)

我漫步在三月的公館街頭,傅園裡通泉草、兔兒菜遍地開放,陽光鑽過樹葉輕輕灑落草地。趁著上課前的空檔,我坐在臺大門口,靜靜感受大學的氛圍,一切是如此和諧而令人嚮往。

張谷銘老師的「近代歐洲的科學與醫學」是一門討論課,我在選課時得知此課程使用英文授課,覺得很特別,便決定報名旁聽。我一進入教室,就看見不同國家的學生,或閱讀資料,或分組討論。上課時,全班二十幾人圍成一個大圈,以英文討論「培根與經驗主義」,一組學生報告培根的生平,一組做閱讀資料《新方法論》的摘要,另一組則提出問題讓全班討論,老師也不時提出意見,引導大家思考。

我們文組班也有類似的讀書會,進行方式與此課程相似。我想,這樣的課程安排能讓學生對所學有更全面的了解。分工合作閱讀經典、認識歷史人物,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在討論中激盪出不同的想法。也因為上課的語言是英文,課堂就像一個小小地球村,除了臺灣同學,還有索羅門群島、韓國等地的學生一起學習。

另一門旁聽課是陳慧宏老師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常被描述為「黑暗中誕生的黃金年代」,但是陳老師不斷地向我們強調歷史是連續的,文藝復興的文學奇葩薄伽丘與但丁,其實也是「一腳已進入了新時代,另一腳卻依然牢牢地踏在舊時代中」。

我們學習歷史時,常常需要把自己轉換到另一個時空,來理解那個時代的氣氛。在這樣的過程裡,難免就會忽略歷史演進之連續性,以太過絕對的眼光來看待各個時期,而偏離了歷史的真實。

利盺潔(協同中學)

高中的歷史課和大學截然不同,高中課程內容囿於課本,對許多事件的解釋都只有一句話,雖然涵括範圍大,卻是「大而化之」,無法仔細推敲討論;也因為學測、指考的壓力,課程十分制式化。

在臺大旁聽的四堂課,讓我看見了大學和高中教學的不同之處。我旁聽的課程都有一個主題,例如「文藝復興」、「歷史與宗教」,但並非「斷代史」,因為歷史是有脈絡的,事件的發生必定有前因與後果,尤其像「歷史與宗教」這樣的專題課上,老師講課的內容更是穿越各個時代,橫跨東西。

在臺大第一堂旁聽的課,就燃起我對大學課程的興趣:老師從上週發的paper開始,介紹了一個我前所未聞的理論,同時也讓我曉得在大學上課,預習資料、寫摘要是不可或缺的作業,老師講述的新理論非常特殊,是我在高中完全沒有接觸過的,甚至挑戰了一些高中所學的知識,原來歷史也能夠這樣玩!

事實上,老師在課堂上與其說是介紹,不如說是引導。上課時學生隨時都會發問,老師們更沒有想像中嚴肅,反而都會開玩笑,非常的風趣,而且個個旁徵博引,短短兩、三個小時根本不夠用。他們除了介紹一堆我完全沒聽過的人和著作外,還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的老師們不會像高中老師一樣有問必有答,他們喜歡讓一個問題在最高峰時戛然而止,留下無窮的餘韻讓人細細品味與思索。老師們不只為我開啟了看待歷史的新角度,更讓我破解了不少自己以往的迷思,就像其中一堂課的老師所說,「你們還正處在每一週都要感受自己成長的階段」。在臺大的四堂課,我就已經切身的感受到了。

這次的旁聽也讓我初步知曉自己要面對什麼:大量閱讀和思辨。而這閱讀並非單指歷史閱讀,還包括了其他學科。不只一位老師提到涉獵其他學科有助於解讀歷史、研究歷史;思辨則是一個對高中生而言較為陌生的概念,即在思考的同時,去質疑、檢驗自己的答案,並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那種「啊!原來我錯在這裡,原來可以這樣想!」遠比高中的「啊!答案出來了!」還更要吸引我。

一趟旁聽之旅,我到了臺大,離去時──滿載!

李君山老師「海峽兩岸關係史二」上課實況

▲李君山老師「海峽兩岸關係史二」上課實況

李君山老師「海峽兩岸關係史二」上課實況

▲克思明老師「兩岸關係史」上課實況

 

姚惠耀(精誠中學)

很高興能聽到大學歷史系的課,我受益良多。這是我第一次聽大學老師講課,也希望日後有機會能考上一直嚮往的科系──臺大歷史系。

我是從彰化來的學生,對歷史充滿熱忱。這次活動,我旁聽了三堂課,第一堂是李君山老師的「海峽兩岸關係史二」。李老師講解得相當仔細,在這堂課上,我更了解1945年國共內戰的情形和1949年政府播遷來臺的背景。除此之外,老師也剖析了臺民和國民黨人士的心態,雖然礙於時間限制,授課內容不多,但相當深入,希望日後有機會向李老師請教歷史的問題。

第二堂是吳啟訥老師的「現代中國民族議題」,授課內容主要是關於中國在清代到民國時期對外族的態度,也提到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包括新疆、西藏和蒙古,這些地區的管理一直是中國從清代至今所重視的議題。吳老師對各民族的性質以及清代至今對待外族的態度說明得很詳細,也說到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十分精采。

第三堂是我最期待也是收獲最多的:古偉瀛老師的「歷史的轉捩點」。該課程聽課的學生擠滿了演講廳,幸好我被安排到前面,否則可能看不到投影片的內容。老師在這節從猶太民族開始分析,一直到耶穌誕生和基督教前期的發展,最後說明耶穌在歷史上的定位和影響。除了宗教的觀點外,還有歷史的觀點,另外還提到基督教兩位重要人物──保羅和彼得;以及羅馬時期對基督教的迫害、基督教合法化的內外在因素。古老師講得十分精采,下課時,全體學生報以熱烈掌聲。真希望日後能再聽到古老師的課。

雖然只有三節課,但我已稍稍感受到臺大的上課風氣,學長姐都很專注,老師也十分和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正式進入臺大歷史系就讀,和諸位學長姐、老師一起探索歷史的世界。

黃進興老師「歷史與宗教」上課實況

▲黃進興老師「歷史與宗教」上課實況

閻鴻中老師「先秦史」上課實況

▲閻鴻中老師「先秦史」上課實況

 

馬嘉駿(麗山高中)

此次旁聽活動,我選讀了三門課程。首先是克思明老師的「兩岸關係史」,老師的教學方式輕鬆愉快,猶如讀書會般,深入淺出地介紹與課程相關的歷史書籍,但其中令我敬佩的是,在歷史系所必須的閱讀質量是如此紮實雄厚,無論是嚴謹的專書或通俗野史,都是吸收內化的材料。因此老師在談吐間使人感到像一口深不見底的知識井,汲出的知識源源不絕。

第二堂課是古偉瀛老師的「歷史的轉捩點」。在第四講中我們遇到的轉捩點是羅馬帝國,雖然高中歷史在羅馬帝國這個章節中著墨不少,但許多的細節是我從未思考或省思過的。究竟一段歷史帶給後代的視野是什麼?我們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學習到自由、民主、法治與公民精神,然而在The Ides of March凱薩被殺的日子,我們不也看見了現在仍紛紛擾擾的權力鬥爭嗎?

最後一堂課則是周樑楷老師的「近代西方歷史意識」,這是我不曾接觸過的領域,課程內容有點像是「歷史的歷史」,在老師的教導下條理清晰,並不如想像的枯燥乏味。在科學派史學和實證史學之中,我看到了不同的治史方式,二者都是嚴謹可信的知識,合乎社群公認的知識論和方法論。於是歷史學者的研究不再聚焦於high culture,而擴大到popular culture的各個層面。

「觀於海者難為水」,在這次旁聽活動中,深刻體會學術之海的無涯。回頭省思,高中課程應是那涓涓細流,終將匯聚悠游在廣闊海洋之中。

古偉瀛老師「歷史的轉捩點」上課實況

▲古偉瀛老師「歷史的轉捩點」上課實況

吳展良老師「明清思想史」上課實況

▲吳展良老師「明清思想史」上課實況

 

陳志明(光啟高中)

首先,很高興能夠參加「杜鵑花節歷史課旁聽活動」。在參加活動之前,一直覺得自己在學校所學的似乎稍嫌不足,但旁聽之後才了解,不只是稍嫌不足而已。從第一堂吳展良老師的「明清思想史」,到最後一堂衣若蘭老師的「明清女性傳記專題」,都讓我體會到高中所學的不過九牛一毛,也讓我重新省思,高中三年來所學的歷史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有良好的基礎來銜接大學課程嗎?

上過「明清思想史」這堂課後,我就完全否認了這個想法。高中所學的是帝王們的豐功偉業,大學所學的是從民生背景的角度來解釋王朝的覆滅。高中所學實在太雜而不深,學起來就像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大學所學不但深入而且具備思考性,上課不光是一味聽講,同時還要思考老師講的每一句話,老師還會冷不防的丟出問題來詢問。 在「明清女性傳記專題」這堂課上,我看見大學生上臺報告的作業,作品中的標點符號全由學生標註,意義也由學生解釋,老師只從旁協助,完全打破了我十二年來求學經驗的模式。

古偉瀛老師的「歷史的轉捩點」選修的人尤其多,文學院演講廳內座無虛席,即使如此,老師依舊有辦法提出問題,讓同學們思考並作答。

上完了全部的旁聽課程,我對老師們開始上課的方式感到新鮮,每位老師開場白的方式都不相同,唯一的共同點是沒有一位老師是一進教室便打開課本上課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授「資治通鑑選讀──三國兩晉」的張元老師,開始上課時,老師唸了一段關於人體內在時間的研究文章,還說每位傑出的人都有的共同性,即是內在時間非常的長,讓我一度以為走錯教室,不懂這與歷史有什麼關係。直到老師解說,內在時間是指人能延續的思考時間,好比一道題目有5分鐘思考,內在時間長的人可以把5分鐘的思緒延長成10分鐘,進而思考得更深更遠。這個開場白講了近20分鐘,在高中或許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但下課後,我立刻了解那20分鐘的真諦――雖然少了20分鐘的講課時間,但所剩的80分鐘卻變成我160分鐘的課程。

很感謝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開設這樣的旁聽課程體驗活動,讓我學習到更多知識。

陳忠昀(德光中學)

6歲以前,我最喜愛「恐龍」;國小期間,「昆蟲」是我的最愛;12歲以後,我陷入了「歷史書籍的閱讀」中。2011年學校的寒假作業「升學與志趣」,我選擇了一位臺大歷史系的學姊為訪談對象,訪談中得知「臺大2011杜鵑花節系所博覽會」將舉辦高中生旁聽歷史課程活動,讓面臨升學壓力及選系抉擇的我們體驗大學生上課情境,進一步了解歷史系的課程內容。當時我選擇三門最有興趣的課程,結果分發到黃進興老師的「歷史與宗教」課堂,上課時間是3月8日14:20-16:20,非常適合我與父母親三人「優雅」地當天往返於臺南與臺北。

我原以為歷史與宗教是介紹各派的宗教思想,旅途中我再次翻閱《世界史──黎明前的黑暗》為課堂做準備,但實際上課內容是一些宗教理論,像「圖騰主義」等,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由於我對圖騰(Totem)甚感興趣,故從岑家梧《圖騰藝術史》(1996)一書中找出解釋──圖騰是宗教信仰,也是社會的結構,在起源上無法分開。該著附錄(頁192)提及圖騰主義發生的確實年代甚難考察,我們僅能從史前各民族遺物中發現若干遺跡,並得知各民族處在何種文化階段中。維爾金(G. A. Wilken)也說:「原始人類相信人死後的靈魂轉為植物,這種思想就是圖騰主義的起源。」圖騰主義學說,有起源於靈魂觀念和魔力說,有源於實際的經濟社會結構之說,亦可能是原始共同制到氏族制的轉變中不可少的產物。

老師也常提起一些著名的社會學家,如康德、黑格爾等,這些都是我在學校的歷史課中未曾學過的。上課時黑板上一半是英文,內容豐富,十分新鮮、精彩、有趣,令人獲益甚多,我做了筆記,以便返校後與「歷史達人」分享。此行後,我決定更加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系上的一分子。

衣若蘭老師「明清女性傳記專題」上課實況

▲衣若蘭老師「明清女性傳記專題」上課實況

陳慧宏老師「文藝復興」上課實況

▲陳慧宏老師「文藝復興」上課實況

陳冠蓉(臺中女中)

因為對歷史濃厚的興趣和對大學歷史課上課方式、內容的好奇,我報名參加臺大杜鵑花節的高中生旁聽歷史課程活動。

我選了三堂課,分別是古偉瀛老師的「歷史的轉捩點」、閻鴻中老師的「先秦史」及陳慧宏老師的「文藝復興」,三堂課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通識課程中,古老師言談幽默風趣,陳老師規劃分組討論課程,授課嚴謹但氣氛卻很愉快,讓我無限神往。其中又以閻老師的「先秦史」最「刺激」,課堂上,學生針對課前規定的閱讀資料提出見解或疑問,老師則從中找出問題反詰學生。這種討論模式,讓我想起蘇格拉底教育青年的方式,在一個又一個更為深入的提問中,大家慢慢將結論找出來──這是一堂需要投入較多心力準備的課,我在課堂間也一直反覆思考,雖然有點辛苦,但非常有趣!

初次進入臺大文學院,我像小學生一樣,拿著地圖在一、二樓穿梭探尋,深深為美麗的校園著迷,課後很幸運遇到熱心的助教和學長向我們介紹歷史系,並提供詳細諮詢呢!參加這次活動著實獲益良多,更堅定我一定要進入臺大歷史系的決心。

張巧羚(景美女中)

抱著期待、興奮的心情參加本次旁聽課程。走進臺大校園,沿路的杜鵑盛開,感染了我渴望學習的心。有別於高中一板一眼制式教學,在大學裡,我看到歷史活了起來。

吳啟訥老師的「現代中國民族議題」,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征服」與「被征服」,在我們所熟悉的「帝國」裡,我看見「文化」是如何由下而上的影響外來民族,以及東方與西方不同的「統治」觀點。到現在,北京當局該如何處理西藏問題,不同的民族如何在一個政權下和平相處,這堂課教我從歷史演進的角度去思考。

古偉瀛老師的「歷史的轉捩點」是一門很搶手的通識課。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老師出版的通識課本,書中娓娓道來十五個對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這門課的作業要求,竟然是闡述其中一個事件,並提出自己的觀點。針對歷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見解,正是我所求之不得的。

閻鴻中老師的「先秦史」由於是夜間課程,採小班制,以閱讀資料、上課討論的方式進行。以前我從未思考過「先秦史」的定義與範疇,它可以涵蓋遠古、上古、三代;或說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器、鐵器時代,不同的分類方式對之有不同的定義,使先秦史的研究並無定論(以上是課前先行閱讀資料的部分)。上課內容為龍山文化與酋邦社會,老師提到龍山文化的經濟、政治、社會型態,資源分配與交換,也探討「酋邦」的定義與實際應用。上完課後我才了解現行高中教材學習的意義──提供未來進入大學的根基與背景。

張元老師的「資治通鑑選讀──三國兩晉」,一樣以史料閱讀進行,獨特的地方是,藉著史料中人物的動作、發言,去了解其背景,而教授會將之延伸至現代生活中。好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國中時就會背的句子,至今我才了解,這件事情在當時是幾乎不可能的──尤其漢獻帝並非我原本所想像的傀儡皇帝,而是個機靈聰明的人。從歷史中看成敗、對照古今,再反省自己,我在這裡找到了讀歷史的意義。

陳弱水老師講授的「中國史二」是高中課程的延伸,目的是建立史學知識,對事件及其影響有紥實的認識與了解。我很認真的上了兩堂課,對於南北朝歷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兩週的課程,發現自己對於歷史的愛好程度遠超乎想像,並著實讓我明白,大學的歷史課程究竟是什麼樣子,而我是否適合這門學科。大學的歷史課不再是考試,而是去思考有關「人」的議題,以及事件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歷史就活了起來。運用這些反省面對未來,正是我最想學習和了解的。謝謝所有的老師和學長姐,能夠給我親自走訪歷史系的機會。

張元老師「資治通鑑選讀──三國兩晉」上課實況

▲張元老師「資治通鑑選讀──三國兩晉」上課實況

吳啟訥老師「現代中國民族議題」上課實況

▲吳啟訥老師「現代中國民族議題」上課實況

黃威慈(中山女高)

「認識一國的文化,必先探其根、查其源,雖不中亦不遠」。這是張崑將老師在開始上課時談到的一句話。我喜歡接觸各國的風土文化,並致力做一個跨文化工作者,聽到這句話,深有同感。

對於日本文化有十足興趣的我,選擇了「日本歷史與人物」這門課,旁聽當天剛好講到神話與天皇。張老師告訴我們,想了解西方世界,必須讀過《聖經》;要清楚中國人的想法,該閱讀《論語》;若希望認識日本,就一定要了解日本神話。的確,在法國當交換學生時,我發現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兩星期的假期,而這些假期往往是天主教的特殊節慶,若是對聖經了解不深,根本不可能知其起源。

於是,在張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進入日本神話與天皇間的奇妙世界。首先,認識「日本天皇的發展」,從天皇概說一直到波茨坦宣言後的變革,小結為「沒有天皇就沒有日本」。第二,介紹「日本國形成神話」,這部分我從未接觸過,上課之後,讓我明瞭日本神話為其文化的源頭,從神話中還帶出日本天皇的神聖性及萬世一系的遠因。第三,談及「現實日本」,夾雜神話、儒家文化圈與佛教的日本,如何進行文化的吸收與轉化?面對明治維新,日本進行的方針是「復古趨新」,而當時神道教更成為超越所有宗教的宗教。

這堂課給我很多新的收獲,在短短兩小時中,我發現大學的文史課程很有趣,並非只是閱讀密密麻麻的史料,其中也有很多學生的思辨與回饋;再者,我對日本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也更深信要了解一國的文化,必不能忽略其文學累積與對該國的持續探索。

楊易修(建國中學)

有幸參加這次旁聽活動,讓我初步體驗到大學生活,同時也見識了歷史系的熱情。

聆聽完黃進興老師的「歷史與宗教」,雖然確實有所收獲,但對我來說,課程內容稍嫌艱澀。一來是我對許多學者的認識不夠深,不了解每個人的個性或背景,甚至還因為看習慣中譯的名稱,而對某些大師級人物的原名感到陌生;二來,講義上的書單,我不曾接觸過任何一本,以致於當老師分析各著作的細節時,我只能盲目地汲取瑣碎的片段,無法將老師口述的內容和我的背景知識串接在一起,實屬可惜。

周樑楷老師的「近代西方歷史意識」這門課中,提到不少我熟悉的內容,而「科學派史學」與「實證史學」的異同比較,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更因為周老師擔任龍騰版《世界文化歷史篇》課本的主編,其中關於「從文明到自然」的部分,令我會心一笑,比照課本,老師的「史譜」概念搭配著各式各樣的事例清楚呈現。老師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上課內容,吸引了對歷史著迷的我。

我也許不會進入歷史系,但經過貴系舉辦的課程旁聽活動,無疑加深了我對歷史的熱愛,若有能力雙修或輔修別的科系,歷史系將永遠是我的第一志願。

即將步入大學生涯的我,將謹記這份美好的經驗。短短兩天在臺大歷史系旁聽,我體驗了最早的大學生活──同時也是最珍貴的回憶。

張崑將老師「日本歷史與人物」上課實況

▲張崑將老師「日本歷史與人物」上課實況

周樑楷老師「近代西方歷史意識」上課實況

▲周樑楷老師「近代西方歷史意識」上課實況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