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   2011年 10月出刊   
  
國分直一 先生

▲國分直一 先生

編按:

本期「校園展覽」單元,介紹「國分直一藏書與標本文物展」,該項展覽為「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系列活動之一,由臺大圖書館、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指導,展期自2011年9月19日至12月2日。本期封面與內文圖片及展覽相關資料均由臺大圖書館提供,特此致謝。

國分直一藏書與標本文物展 簡介
本刊編輯部

國分直一生平簡述

國分直一(1908-2005),出生於東京,1908年即因父親工作關係,隨雙親遷居來臺,小學至中學教育皆在臺灣養成。1927年就讀臺北高等學校文化甲類科,著名的博物學家鹿野忠雄(1906-1945?)是高他一屆的學長,國分直一受其影響,喜歡爬山,尤其關心泰雅族的生活和信仰。1930年,返日就讀京都帝國大學史學科,1933年畢業;當年9月回臺灣,任教於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1939年初,與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移川子之藏(1884-1947)、宮本延人(1901-1987)及醫學部金關丈夫(1897-1983)等人前往高雄大湖貝塚進行考古發掘與調查,為二次大戰前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的學者之一。此後至1949年離臺前的十餘年間,國分直一在臺灣各地進行田野調查及考古發掘,並撰寫與考古學、民族學相關的文章,「臺灣可說是他從事科學研究的搖籃」。 [註釋一]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國分直一與金關丈夫被留用,1947年7月至1949年7月間,國分直一獲聘為臺灣大學史學系(臺大歷史系前身)副教授。移川子之藏與宮本延人相繼返回日本後,史學系民俗學研究室(原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講座)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即由國分直一負責。其後民族學研究室相關資源併入1949年成立的臺大考古人類學系, [註釋二]臺灣第一代考古學者陳奇祿、宋文薰均為國分直一之得意門生。1949年8月辭臺大教職,回日本定居,仍從事考古研究,筆耕不輟。

國分直一教授1947年7月-1949年7月間獲聘為臺大文學院史學系副教授的聘書(臺大圖書館提供) 國分直一教授1947年7月-1949年7月間獲聘為臺大文學院史學系副教授的聘書(臺大圖書館提供)
▲國分直一教授1947年7月-1949年7月間獲聘為臺大文學院史學系副教授的聘書(臺大圖書館提供)

國分直一為臺灣平埔族群研究先驅,首先提出西拉雅族祀壺傳統研究。他的研究興趣廣泛,喜於四處蒐購並博覽人類學、民族學與考古學的圖書資料,更勤於田野調查,主要研究領域涵括臺灣、日本列島、琉球列島、朝鮮半島、中國東半與東南亞等地區,並進行全面的人類學與考古學探勘、記錄與深入分析。國分直一論述力與行動力皆極旺盛,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至今仍少出其右者,且其研究充分結合考古學與民族學,獲得「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之稱,在臺灣與日本學界皆佔有指標地位。 [註釋三]

《壺?祀?村》(法政大學出版局,1981)出版前,國分直一在頁95-96的校稿。(國分直一遺贈,臺大圖書館典藏/提供)

▲《壺を祀る村》(法政大學出版局,1981)出版前,國分直一在頁95-96的校稿。(國分直一遺贈,臺大圖書館典藏/提供)

  國分直一重要著作有《台湾的歷史與民俗》(1968)、《環シナ海民族文化考》(1976)、《台湾考古誌》(與金關丈夫合著,1979)、《台湾考古民族誌》(1981)、《壺を祀る村──台湾民俗誌》(1981)、及《東アジア地中海の道》(1995)等,另譯有李濟的《安陽發掘》(1982)。至2005年以96歲高壽辭世前,考古研究從未間斷,留有遺稿《日本民俗文化誌》,後由日本山口縣立大學安溪遊地教授親自整理手稿,主編日文版,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副教授率領李作婷博士與邱鴻霖博士進行日文索引編輯與中文翻譯,臺大圖書館於2011年同步出版日文版及中譯本,在此次系列活動中正式發表,以紀念國分直一這位一生對臺灣文史研究充滿熱情的學者。 [註釋四]

臺灣考古發掘  [註釋五]

1939-1946年間,國分直一與多位學者合作,在臺灣各地進行考古發掘,包括大湖貝塚、營埔遺址、卑南遺址、苑裡遺址、圓山遺址及蘭嶼等地。

國分直一最早參與的臺灣考古發掘,是大湖貝塚的調查。此地由國分直一與荻原直哉於1938年調查發現,1939年國分直一與當時任教於臺北帝大的移川子之藏、金關丈夫、宮本延人進行發掘。出土的遺留中包含各種鹹水和淡水的貝殼,石器方面則有大型犁形石器、石刀和打製石斧等,陶片屬紅褐色夾砂陶、黑色泥質和灰黑色夾砂陶。透過這次發掘,國分直一除了確認臺灣黑陶文化所代表的中國南方要素是由大陸東南沿海傳入臺灣的論點外,更進一步指出臺灣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錛、磨製石刀和石鏃等石器和黑陶文化一樣,具有中國大陸的文化要素。

除此之外,國分直一可說是最早對臺灣中部的大肚丘陵西部和大肚溪北岸一帶進行調查的學者,其中包括營埔遺址的調查工作。營埔遺址分別在1943年8月、1944年3月與1946年8月進行三次小規模的發掘和多次調查。國分直一等學者注意到營埔遺址的黑陶與南部的黑陶性質不同,但也認為和大陸有所關聯。

國分直一收藏之臺灣考古文物,左起:大湖貝塚遺址陶器、營埔遺址陶片、蘭嶼遺址玉飾、卑南遺址陶器。 (國分直一遺贈,2011年10月7日編輯部攝)  國分直一收藏之臺灣考古文物,左起:大湖貝塚遺址陶器、營埔遺址陶片、蘭嶼遺址玉飾、卑南遺址陶器。 (國分直一遺贈,2011年10月7日編輯部攝)  國分直一收藏之臺灣考古文物,左起:大湖貝塚遺址陶器、營埔遺址陶片、蘭嶼遺址玉飾、卑南遺址陶器。 (國分直一遺贈,2011年10月7日編輯部攝)  國分直一收藏之臺灣考古文物,左起:大湖貝塚遺址陶器、營埔遺址陶片、蘭嶼遺址玉飾、卑南遺址陶器。 (國分直一遺贈,2011年10月7日編輯部攝)

▲國分直一收藏之臺灣考古文物,左起:大湖貝塚遺址陶器、營埔遺址陶片、蘭嶼遺址玉飾、卑南遺址陶器。

(國分直一遺贈,2011年10月7日編輯部攝)

國分直一(左)至蘭嶼進行考古調查,與當地鄉民合影,拍攝時間不詳。(國分直一遺贈,臺大圖書館典藏/提供)

▲國分直一(左)至蘭嶼進行考古調查,與當地鄉民合影,拍攝時間不詳。(國分直一遺贈,臺大圖書館典藏/提供)

 1946年,國分直一與金關丈夫對苑裡的貝塚遺址也開始進行發掘工作。同年,國分直一亦參與「蘭島科學調查團」,和金關丈夫、金子壽衛男等人前往蘭嶼,進行民族學和考古學方面的調查。

苑裡遺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種類豐富的貝殼及大量的破碎獸骨,陶器部分則有黑陶、紅褐色和灰褐色印紋陶。這些陶片的燒製溫度高,質地也頗為堅硬;石器以打製斧鋤形器和凹石(石鎚)的數量為多,另外發現了兩把鐵製小刀。從石器與鐵器的共同出現,國分直一認為這是金石併用情況的證據。他也從黑陶的存在及陶質更為堅硬的跡象判斷,苑裡遺址可能屬於營埔黑陶文化的後期發展。

畢生收藏遺贈臺大

國分直一畢其一生積極蒐集相關之學術研究資料,典藏豐富,有如一所專門圖書館。臺大圖書館自2008年5月起,即積極與家屬聯繫,並在金關恕教授(金關丈夫之子)與安溪遊地教授協助下,獲得家屬同意,將國分直一生前所收藏的圖書資料、手稿、標本等捐贈給臺大,而於2010年6月運抵本校圖書館。這些在臺灣挖掘出土、散置海外的史前文物得以重歸故土,深具意義,也將有助於推展本校與國際學者共同進行國分直一資料之後續研究。臺大圖書館五樓已設置國分直一專區,保存與展示這些圖書資料,器物部分則是放在人類學系,人類學系亦動員許多留日學者整理這批文物。未來這些文史資料將進行數位典藏,提供給國內外學者使用。

臺大圖書館近年來於國內外徵集相當數量之珍貴資源,國分直一贈藏不但是最大宗,亦最具有臺灣歷史文化價值,值得學校與政府共同重視國分直一資料之整理典藏,並支持後續之研究出版計畫。

本期封面圖片簡介

臺灣光復後,部分日本學者被留用,以持續進行他們在日治時期的研究工作。以金關丈夫為首的一群學者,秉持身為知識分子對真、善、美的自主追尋,創辦了《回覽》雜誌。此撰寫工作,幫助留用的日籍學者超越困境,包括二二八事件帶來的困難,因此,該作品不僅撫慰在臺日人的心靈,亦可說是激盪中的時代紀錄。 [註釋六]

《回覽》雜誌成員大部分隸屬於臺灣大學,包括矢野峰人、宮本延人、立石鐵臣、池田敏雄、國分直一等人。雜誌由成員輪流主編,負責邀稿、編輯、命名和封面設計等,內容相當多元化,刊載文學作品、回憶錄和散文。1946-1948年間,《回覽》雜誌出版15卷共23期。金關恕教授表示,父親回日本時,將所有《回覽》雜誌攜回收藏,晚年將其移交給國分直一保管。

《回覽》雜誌第十二號「冬扇」之手繪目錄頁。(借自國分直一家屬,臺大圖書館提供)

▲《回覽》雜誌第十二號「冬扇」之手繪目錄頁。(借自國分直一家屬,臺大圖書館提供)

 此次國分直一捐贈臺大圖書館所藏物及圖書,館方亦借出整套《回覽》雜誌,進行數位掃描,以利永久保存。

 本期封面是《回覽》雜誌第十二號「冬扇」之手繪目錄頁,頁末註明「一九四八年二月 立石鐵臣編輯」,該期並收有國分直一所撰之〈蘭島紀行〉。

  • 註釋一、〈「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報導〉,見《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第36期(2011.9.29發行),網址:http://www. tiprc.org.tw/blog/post/1/409(2011.10.11檢索)。
  • 註釋二、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簡介,網址:http://homepage. ntu.edu.tw/~anthro/(2011.10.11檢索)。
  • 註釋三、國分直一著作展簡介,見「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系列活動」摺頁。
  • 註釋四、同註一。
  • 註釋五、本節簡述國分直一在臺灣進行之考古發掘概況,皆引自「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系列活動」摺頁說明。本考古文物展由陳有貝副教授、李作婷博士等人共同策劃,詳細「參考資料」請見摺頁。
  • 註釋六、安溪遊地說明,〈「回覽雜誌」〉,見「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系列活動」摺頁。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