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視窗
 
公告消息 

Early Spani《The “invisible Neolithic transition”: Later Stone Age hunter-gatherers and early pastoralists in the Erongo Mountains, Namibia》sh Colonial Peru: The Case Study of Magdalena de Cao

類型  助教室
公告內容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術演講

講題: 《大洋洲島嶼原住民的生態想像》
講者: 黃心雅(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司長)
時間: 2018年6月11日(週一) 下午 2:20-5:20
地點:

臺大博雅301

簡介: 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主權國家領土由島嶼或群島所構成,近年來,全球因為氣候變遷所產生的責任、債務與償還(debt and reparation)問題不斷,珊瑚礁漂白、物種滅絕、與林地消失等問題凸顯島嶼生態在世界環境危機議題的重要性。地理學家暨環境歷史學者莫爾(Jason W. Moore)著眼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與世界生態系的辯證統合(dialectical unity):「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就是世界生態」(capitalism as world-ecology)(514),世界生態系統提供一個有生產力的視,世界經濟與生態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世界經濟與世界生態互為形塑。倪克森(Rob Nixon) (2011)與德勞瑞(Elizabeth DeLoughrey) (2007, 2011)提及島嶼生態美學的重要性,島嶼潮汐相依的社群對環境變遷能以各種不同的創意形式予以回應,生態美學足以提升區域與國家對環境危機的反省力。威爾森(Rob Wilson)則以「星球即海洋」(planet as ocean)觀點出發,說明太平洋海域成為人類處置汙染性核廢料等廢棄物的場域,軍事、經濟與科技發展是太平洋沉重的負荷,然而,海洋之為星球的一部分,為宇宙支撐生命與生態的必要元素,他提到:「如果人類選擇開啟互屬與守護的想像,海洋足以成為我們維持生態永續的方法。」威爾森引述笛龍(Ed Delong)認為佔據我們百分之九十生物圈的海洋形塑一個共享流動的星球:「海洋召喚廣闊的星球意識,是生物的起源、生存的方法、比擬的對象與生物的終點。」;「鯨魚、海豚、珊瑚礁、與海洋微生物召喚共存共享的世界觀」,跨越不同物種、血緣、族裔、地域。 本講次以島嶼生態美學與原住民族群記憶帶領航海方向,隨處充滿立基於傳統知識、跨越畛域的文化想像,由航海原初知識修正當代跨國主義及資本主義全球化論述的偏執,如同實現一段未被「西方文明」軌跡定調的航程,島嶼生態成為殖民與國家畫界的反敘事是對歐美陸地思維文化的基進反動。這種立基於島嶼生態的論述,重新定義了陸地與海島的關係,加勒比海文評家格立森(Édouard Glissant)指陳「島嶼並非孤立的模式」,亦非「空間自閉的神經質」(spatial neurosis),「每座島嶼都充滿開放的可能」(qtd. Glover 1) 。加勒比海詩人、歷史學家、理論家Barbadian Kamau Brathwaite於1974年提出「潮汐辯證」(tidalectics)之論,以海洋潮流在陸地與海洋之間的往復循環、持續不斷地活動之模式,藉以動搖或顛覆國族或區域論述之框架,綜合了加勒比海交錯的史實、跨文化的根源、多元及融合。太平洋東加作家郝歐法(Epeli Hau’ofa)在《我們是海》(We Are the Ocean)書中,以同樣基進的態度看待島嶼的位置,大洋洲是「群島的海洋」(a sea of islands),崩解殖民主義的劃界,也解構陸地觀看「遠洋中散落孤島」(islands in a far sea)的思維,轉化海洋之「無人之境」為「多物種共生連續」(multispecies connectivities)的繁複綺麗的世界。 聚焦「多物種共生連續」的生態觀點,透過比較的視角,閱讀大洋洲原住民海洋文學,如紐西蘭毛利族作家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毛利族詩人蘇立文(Robert Sullivan)、台灣蘭嶼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馬紹爾群島詩人Kathy Jetnil-Kijiner、居住於夏威夷的(關島)查莫羅(Chamorro)詩人Craig Santos Perez等人的作品,以流動的主體概念,強調大洋洲另類/原住民(alter-native)巡航模式,透過島嶼及海洋景觀的主動參與,造就時間與空間的認知,以生態環境與族群記憶帶領航海方向,隨處充滿立基於傳統知識、跨越畛域的文化想像,由航海原初知識修正當代跨國文化論述,如同實現一段未被「西方文明」軌跡定調的航程,提供巡航太平洋跨原住民文化想像的「根的路徑」,是一個身體、文化皆不被島嶼空間/疆界所限制的主體概念,身份認同在島嶼關係中生產,隨生態環境/存在結合。

 

★本演講為課堂演講,歡迎參加